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宁德深入实施新时代“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
2024-09-18 10:14:34来源:闽东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近年来,我市着力念好新时代“人才经”,深入实施新时代“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让各路英才近悦远来

  人才兴,则城市兴。日前,2024年“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人才活动周成功举办。300余名省内外乡村振兴领域人才代表、乡村振兴领域专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代表以及优秀大学生代表齐聚宁德,共话宁德发展。

  精心搭建引智、引才、交流、合作大平台,自2021年开始,宁德已连续举办3届“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人才活动周。在“宁聚英才”专项行动招引下,众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涌现,一大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宁德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厚植了人力优势、积蓄了创新动能。

  对待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宁德向来是用最高的礼遇和最大的诚意。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三都澳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修订完善70项人才政策措施,通过创新柔性引才、引才借智等举措,广开进贤之路,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出名医“师带徒”“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宁智回归”等一批有影响力、体现区域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城市活力持续迸发,人才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潘家恩没想到,18岁那年自己急切想要“逃离”的故乡,如今竟成了“圆梦”的地方。作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如今的潘家恩还多了一重身份——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过去4年多来,他几乎每个月都在重庆与宁德两地奔波,将屏南“弱鸟先飞”的古村复兴经验进行多种角度的总结与传播。在他的影响下,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到屏南实地见证乡村嬗变。

  “今天的乡村需要大量人才。对于人才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小事干大,难事干成,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给机会、给舞台、给信任,让人才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大人才观的体现。”在潘家恩看来,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具有可复制性,适合全国推广。

  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是我市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创新之举,为有乡土情怀,志愿服务乡村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的机会,实现了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2023年,在屏南县试点总结的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做法,面向全社会各领域能人志士发出邀约,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专家学者、致富能人、网红主播等各界优秀人才纷纷响应,在闽东大地掀起“到乡村去”的热潮。一年多来,首批选聘的559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在784个行政村落地开花,依托乡村振兴“揭榜挂帅”制度,累计推动项目落地770余个,举办讲座、培训1738场次,解决技术问题895个,带动“家门口”就业1.47万人,推进村财增收1595万元。

  只有倍加珍惜,涵养人才生态,才能真正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智慧力量,让更多“千里马”在宁德创新创业竞相奔腾,为奋力谱写“宁德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吸引集聚人才,比真金更比真心,靠政策更靠服务。宁德以最大诚意引进、用好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举措,线上搭建“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解决人才项目申报、待遇兑现和诉求反馈等问题;线下建设“人才驿站”,面向人才发行 “三都澳英才卡”,为人才提供住房、就医体检、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交通旅游等12项服务,用“宁德服务”诠释“宁德温度”。

  选择宁德,定居宁德,宁德市天湖人才、科技特派员、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李丽林深切感受到宁德爱才、识才、敬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在人才政策感召下,李丽林离开沈阳,把论文写在闽东大地上,帮助福安市坑下村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让村民切实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这些年,我感受到政府部门对我们人才及家属的关怀与服务,涵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为我们留宁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李丽林说,在宁德,她深切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今年人才活动周主场活动上,我市升级人才政策措施,重磅发布《宁德市吸引和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平台建设(2025-2027年)行动方案》,聚焦全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建设,一大批含金量高、覆盖面广的硬核举措新鲜“出炉”;全新上线的“宁德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通过迭代升级、提质增效,精准回应人才需求,着力构筑高品质人才服务生态圈,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广开才路的宁德,正日渐成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理想之地。(记者 郭晓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