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沉睡”多年的厂房,以一尾鱼、一畦菜,实现了养殖、种植双丰收。请看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在盘活乡镇闲置用地方面的探索——昔日沉睡地 今朝鱼儿游
宽敞的大棚内,数以万计的加州鲈鱼在鱼池里嬉戏跃动着;无土栽培区,各类蔬菜郁郁葱葱……走进位于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格坪头工业区的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面徐徐展开。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厂房。
农村土地利用,如何在发挥效益和保障生态中找到平衡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沉睡”多年的厂房,以一尾鱼、一畦菜,实现了养殖、种植双丰收,不仅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也为乡镇闲置用地的开发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土地“破困”
2021年4月,随着500亩工业用地指标调出,格坪头工业区失去发展工业经济的“合法身份”——33万平方米废旧厂房、300余亩土地就此“沉睡”,既无法用于工业建设,又不符合常规农业用地标准。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助力当地发展?
2023年,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计划探索“生态循环养殖”项目,万事俱备,却独缺一块可落地的场地。一边是空置的土地,一边则是亟须用地的企业,双方一拍即合:枋洋镇利用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将废旧厂房纳入“设施农业”范畴,变“工业”招商为“高新特”农业招商,将沁霖生态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成功引入,而这个项目也成为当地首个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给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图景。
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锋告诉记者,沁霖生态是一家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企业,在人工湿地、流域治理、生态净水、小微水体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多年前,公司就看到了生态养殖领域的广阔前景,开始了转型的探索。
“环保与水产养殖存在技术耦合点。”周锋坦言,“传统养殖的污染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必须用环保技术重构产业链,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023年下半年,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与规划,占地15.23亩的沁霖生态研发中心在格坪头落地,研发中心主要研究水生态治理、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及尾水净化、蔬菜无土栽培等课题;今年初,企业16套生态循环养殖区、无土栽培种植区(尾水净化区)主体设备开始投用,预计在今年5月底增加到48套。届时,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流水“生金”
步入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养殖区,登上阶梯,从高处观察,16个长12米、宽8米、深1.8米的养殖池依次排开。与传统活水养殖不同的是,这里的鱼池不用频繁换水。
在这背后,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循环系统。
“这条‘水项链’,串起了整个养殖区。”公司总经理杨伟煜介绍,养殖池、MBBR池、生物滤池在管道的连接下,构成了一套精密的水循环系统。这得益于公司将水处理技术与水产养殖进行整合嫁接,研发出的“沁霖分布式循环养殖技术”。该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净化与资源化利用,将养殖尾水净化效率提升至95%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尾水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鱼类产生的排泄粪便,则被运到厂区左侧的无土栽培区里,作为蔬菜的天然有机肥料。净化剩余的5%的养殖尾水,则经过调节缺氧池、沁霖呼吸型人工湿地等环节,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再通过管道注入无土栽培区灌溉,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水产养殖、旱地种菜,两个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跨界牵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相较循环水养殖模式,我们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了1/3,运行成本也大幅降低,电费节约了50%左右。”杨伟煜告诉记者,这种创新的生态循环模式还助力实现了高密度养殖。在传统养殖模式下,1立方米水通常只能产出鱼10斤/年,而在沁霖生态的先进技术支持下,1立方米水可产出加州鲈鱼100斤/年,存活率达90%以上。
“智慧”养殖
在专注于生态养殖技术创新,做到“会养鱼”的同时,企业还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致力于实现“慧养鱼”。
早春时节,寒意仍浓。但养殖大棚内却暖意融融,温度始终保持在28℃左右,浮动幅度不会超过0.3℃,为鱼苗的茁壮生长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温室’养鱼的优势十分显著,无论外界天气如何变化,都能保证鱼苗正常生长,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杨伟煜说。
原来,公司在各个鱼池中均配套安装各类监测及传感设备,配合相关软件系统,可对养殖各阶段的生产工作进行实时监测传输,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实时报警,有效保障了养殖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杨伟煜拿出手机,熟练地调出操作系统展示:“就像给鱼儿建造了一座智能舱,温度、溶氧、流速等几项重要参数都能通过手机、操控系统实时调控,让养殖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沁霖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生态循环养殖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7名教授及团队加入,同时还是5所高校的课外实践教育基地。
“生态循环养殖”项目不仅是沁霖生态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更是枋洋镇在闲置用地发展上的一次成功实践,为乡镇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据介绍,枋洋镇将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整合,通过“功能再造+技术赋能”,打破“有地不能用”的困局,持续推动食用菌菌棒厂、有机肥加工中心等现代农业加工厂的建设改造,串联起养殖、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推动格坪头废旧石板材加工厂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园。(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郑晓梅 蔡剑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