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提升效能下“金蛋” 福建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25-04-21 09:52:21来源:福建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成果转化,如何提升效能下“金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调查②

  漳州龙海程溪镇种植基地,金灿灿的菠萝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秦源俯身观察植株,神情专注。

  深耕植物生殖发育研究20余年,秦源率领团队破译菠萝、百香果等作物的“花果密码”,助力农业增产。秦源用实验室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正是福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成功实现从项目孵化到下出“金蛋”?这恰是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核心所在。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沿途下蛋”

  零距离实现催熟转化

  来到毗邻福州大学主校区的福州大学科技园旗山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科研大楼。在这里,记者听到了“沿途下蛋”的故事:该园区创新打造“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机制,大幅缩短从科研创新“1”到成果应用“10”再到市场推广“N”的转化周期。

  2011年,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动工。坐拥丰富学术资源与前沿成果的福州大学,致力于将科研实力高效转化为生产力。多方努力下,福大科技园校企合作的“中海创模式”应运而生。

  坐落于5号楼的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平台。通过创新双向引才,福州大学与福建中海创集团共同引进郑松研究员,出任中心主任及中海创集团研究院院长。

  先控中心与中海创集团子公司爱普科技关系密切,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模式,120人团队中,70人来自爱普科技,其余为学校师生。该模式打破产学研壁垒,人财物分开管理却统一筹划。团队成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工控“数据引擎”,树立起行业标杆。

  园区精心规划孵化大楼功能布局,30%的场地供科研人员开展基础创新研究,70%的场地用于创业人员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构建了“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模式。这种沿途转化模式,大大缩短转化周期,年均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0余件。

  目前,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果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产品工程原型和工业化应用的技术要求有差距。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关键环节的缺失,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拦路虎”。

  去年7月,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2亿元基金,成立我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福大科技园—未名概念验证中心”,并同步组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该中心对3个医疗机器人项目展开了全面验证,其中两个项目样机已进入科研临床阶段。以“全髋置换微创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为例,成功打破了国外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福建省智慧医工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何炳蔚教授反复强调“概念验证太重要了”。最初3个项目是以课题形式与医院合作,经概念验证中心专业评估,发现市场潜力巨大。概念验证中心打消了团队疑虑,补齐商业运营与资金短板,大幅提升项目市场化成功率,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如果说,“沿途下蛋”机制让企业与科研平台在合作中实现协同创新,催生一批优质项目和创新型公司,那么,概念验证中心则为科技成果转化装上了“安全阀”,为“沿途下蛋”的成果孵化提供重要保障。

  今年1月,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出台,提出到2028年省级认定支持30个以上中试服务平台,最高资助10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中试平台的支持力度,加速技术“熟化”,将有效弥合科研与市场间的鸿沟,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成功率。

  “松绑”赋权

  让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

  以往,不少科研人员深陷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泥沼,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归单位,一旦转化失败,就可能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不敢转”的困局,导致大量成果只能在实验室里“沉睡”。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让科技成果“活”起来?答案是“机制创新”。

  2022年2月,省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开展单位试点工作,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这一举措为成果转化“松绑”,让科研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

  以省创新实验室之一清源创新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大胆探索破解科研人员创业难题,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等方式,打通资源与资金对接的“肠梗阻”。

  近日,记者来到清源创新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的集成电路高端材料联合研发中心采访。福建纯铭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晓琳指着液体样品介绍:“这是CCTBA——高端芯片制造原子层沉积工艺的关键原料。此前因生产条件苛刻,长期被国外垄断。”纯铭材料与实验室联合攻关,仅用6个月就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高纯度CCTBA。

  纯铭材料是清源创新实验室在泉港孵化的企业。实验室将专利成果赋权给团队,纯铭材料以5年500万元技术合同的形式,将经营收益反哺实验室,科研人员能拿85%的收益分成。钟晓琳说:“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实验室还打造孵化器,助力科研人员凭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孵化7家企业。

  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该如何更好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厦门大学进行了大胆创新。

  2022年3月,厦大设立市校共建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构建“一门式”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及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

  改革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截至2024年,嘉庚高新院已建立校企研发平台24个,推动成立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创新企业70家,其中入驻创新转化人才团队企业26家,累计实现产值2.6亿余元,已初步成为厦大与其他本地院校、院所、企业创新合作的纽带和桥头堡。

  近年来,福建持续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2023年,福建“科创20条”推出,明确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允许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前不久,我省又出台《指引》,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今年我省将大力引导相关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新模式探索,灵活许可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政策落地,有效地激发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福建师范大学范毅方教授团队专注运动鞋优化设计,取得多项发明专利,为李宁研发马拉松鞋与篮球鞋提供新思路,仅一年就创造经济效益4454.28万元。

  华侨大学孙康教授牵头负责的《木竹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提升木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在福建鑫森等企业推广,开发出20余种新产品。

  破壁协同

  构建全链条育成服务体系

  专家指出,赋权只是解决了源头动力问题,要想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强大助推效应,还得多方协同,构建完备的全链条育成服务体系。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信息壁垒和专业化“中介服务”缺失等短板,福建如何破壁协同,探索新路?

  近年来,福建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联动。中国科学院STS(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福建中心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科技平台,充分发挥“黏合剂”功效,全力为福建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精准牵线,做好服务。

  在体外诊断领域,福建亿彤生物作为本土实力企业,专注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但在搭建慢病快检技术平台时,核心原材料荧光微球依赖进口,严重制约发展。

  关键时刻,“福建中心”化身“技术红娘”,快速通过“中心科技成果库”,精准匹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前沿成果,促成双方开展“基于碳点-介孔硅共价复合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合作。该成果为荧光微球国产化替代带来希望,获得福建省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STS科技成果类)支持。

  “‘福建中心’牵线太及时了!”亿彤生物董事长陈曦说,“以往成果转化像‘大海捞针’,如今精准、高效,对接的还是高端前沿技术。”

  仅去年,福建就成功实施86个中国科学院STS项目,有力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八闽落地生根。今年,又启动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出台实施细则,积极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在闽企业牵线搭桥。

  为解决尚未建成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平台等难题,福建借鉴浙江“浙里拍”高效运作、安徽创新馆“前店后坊”等模式,全力推进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馆建设,整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活力。

  各地市积极探索全链条产业育成服务体系,厦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高标准打造厦门科学城,开展“技术源头掘金”行动,主动对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厦门科学城,厦门市科技局、同安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与中科海锐共建“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创新采用“拨投结合”新模式,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样板。

  以中科海锐为运营主体,研究院展现出惊人的“厦门速度”:短短4个月,浮力材料生产线便落地投产。不到两年,团队成功获得14件发明专利,搭建中试生产线,携手企业攻克新型浮力材料技术难题,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局面。其首套产品顺利应用于厦大嘉庚号深海科考,实现从实验室到深海的重大跨越。中科海锐负责人严开祺感叹:“四处寻觅后,是厦门广阔的产业前景与优质科技服务,让我们坚定扎根。”

  以创新为笔,福建在科技成果转化画卷上勾勒浓墨重彩的篇章,从“破壁”走向“破局”,稳步迈向科技创新高地。(记者 李珂 方金春 林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