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企带一链 一链成一片 “芯”动力为对讲机产业注入新活力
力同科技携自主研发的数字通信芯片亮相展会 (受访者 供图)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圆满落幕,泉州7个项目参与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近60亿元,为泉州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泉州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招商引资,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累计对接签约数字经济项目超310个,总投资额突破1300亿元。
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已落地开花,缔造出一个个“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数字产业传奇。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有“芯片”落地和对讲机产业牵手成链的精彩演绎。“泉商回归”代表性企业力同科技公司将专网通信芯片及模块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从深圳引入泉州,与当地产业链快速形成研产销服务一体化,为泉州产业名片——对讲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动力”,助力牢牢占据全国70%的占有率。
强链补链 告别“缺芯”难题
2024年,中东对讲机爆炸事件让全球通信安全进入大众的视野。作为中国“对讲机之乡”,泉州南安生产的对讲机产品凭借结实、耐用、便捷、安全等优势,成功“圈粉”中东等国际客商。单单一场为期一天的南安电子信息(对讲机)产品迪拜展销会,就收获中东采购商签订超亿元意向采购订单。
明星产品迎“高光”时刻,然而“对讲机之乡”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泉州对讲机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迎来爆发式增长,从事对讲机及配件产销的企业超200家,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诸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开始转向数字对讲机、公网对讲机、智能对讲机等新兴领域。
然而,芯片作为对讲机的核心部件,却长期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难以实现自主可控,成为制约产业跃升的关键所在。“泉州对讲机所需芯片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产品出口还需额外支付一笔使用国外知识产权的费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达了几分无奈。
“虽然很多配件我们可以自主研发,但目前主板上的通用配件,还得对外采购。”南安一家对讲机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对企业缺“芯”直言不讳。
泉州市无线电对讲机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志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呼吁,希望从政策引导、市场监管、芯片研发、整机制造、软件和配件企业扶持等多方面努力,促进泉州对讲机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能否提高芯片的本地配套率和产能,关乎泉州对讲机产业的未来之路能走多远。
2015年,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泉州“主动出击”,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成功吸引泉商企业——力同科技“回归”,以自主研发的“国产芯”为泉州对讲机行业补链强链,致力于解决本土对讲机企业“缺芯”难题。
“这边专网通信产业基础雄厚,聚集了很多对讲机龙头企业。以往每月只能生产1万多部对讲机的终端厂家,导入我们的核心芯片后,每月可生产50万甚至上百万部,而且性能、品质都更加稳定。”力同科技总经理蔡东志告诉记者,由于互补性强,落地短短几年时间,已与泉州200多家对讲机下游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市场占有率达到70%。
自主创“芯” 突破“卡脖子”技术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泉州的对讲机产业正处于模拟向数字快速转换的关键时期。然而,发展数字对讲机离不开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专网通信芯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
落地泉州后,力同科技瞄准数字对讲机的广阔市场,自主研发第一代数字专网SoC芯片A6,助力泉州对讲机企业加快“模转数”步伐。紧接着,又对数字芯片进行更新迭代。2023年,第三代数字专网SoC芯片A8上市,作为一款全国产化的高性能数字芯片,从底层协议、技术架构到生产工艺,均使用自主研发技术成果和国产制造资源。
“这款芯片集成了基带、射频两大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了全面国产化、高度集成化、更具安全性三大跨越。其中,自主研发的数字对讲设备通信底层协议ADR和声码器,突破了国际专利的‘卡脖子’制约。”蔡东志介绍,这一技术打破国际巨头对国内无线专网市场的垄断,同时也为我国专网通信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数据显示,2008年泉州对讲机年销量仅为600万台,目前对讲机年销量已经实现四五千万台的爆发式增长。分析个中缘由,业内人士表示,本土化的模拟和数字芯片方案的改进提升至为关键。
今年初,《演进的数字对讲设备(ADR)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获批。随后,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发布《关于150MHz和400MHz频段对讲机频率使用管理和设备技术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对讲机产业的发展,为数字对讲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以新的数字对讲通信协议ADR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声码器构筑起的国产化技术体系,将满足多行业国产化、数字化、高安全、多场景、跨周期的深度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加速泉州对讲机产业“模转数”进程,助力泉州数字经济加速腾飞,牢牢守住国内市场,同时漂洋过海占据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融媒体记者 魏晓芳 邱和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