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惠安:“三化”协同激活新质农业生产
2025-06-27 16:57:03来源:泉州晚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泉州惠安:“三化”协同激活新质农业生产

智能化栽培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惠安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泉州惠安:“三化”协同激活新质农业生产

净峰镇竹荪基地迎来竹荪采摘季 (郭君勇 摄)

  田园逐梦处,乡村正焕新。新技术催生的发展动能在田垄间拔节生长,循环农业的理念串联田畴与溪流,特色种植的智慧渗透乡野沃土,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正成为惠安农业农村发展动人的现实。为加快推进新质农业生产的发展,惠安以智能化技术赋能农业升级,以绿色化理念构建生态体系,以特色化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三化”协同推进,为惠安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谱写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

  “算法种菜”驱动农业智能化

  走进黄塘镇的盛丰农业蔬菜基地,一幅现代农业的“科技图景”展现眼前——这里的蔬菜不仅“躺”在地上,还住上了“楼房”。立体种植架内种了6层生菜,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倍,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让蔬菜“喝”得刚刚好。

  “立体种植能使蔬菜的生长周期快一个星期左右,并且有效减少病虫害,让口感变得更好。”盛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庄旭东介绍道。

  一台电脑,就可以控制大棚里的温、光、水、气、肥,为蔬菜量身打造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一幕场景发生在辋川镇下江村的蔬菜生产基地。

  “我们建设了蔬菜生产基地智能温控大棚,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情况。”辋川镇下江村党支部书记郑心阳表示。智能温控大棚能够精准控制温度,配置物联网后能实现蔬菜全流程实时监控管理。目前,全县蔬菜生产基地智能温控大棚物联网覆盖率达75%以上。

  这样的创新实践,正是惠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惠安坚持以走马埭为样板,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探索“胡萝卜—旱稻”轮作模式,推广“五新”技术,实现了从耕整地、播种、移栽到收获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类)创建名单。

  据了解,截至目前,惠安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35万亩、蔬菜产量超25万吨。为进一步提升惠安蔬菜机械化程度,3月27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联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在惠安举办了全国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暨福建省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推进会。活动现场,25家企业的60台(套)先进蔬菜生产机具逐一亮相,大显身手。现场人员观摩了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流程,以及设施蔬菜机械化育苗、植保、水肥一体化、蔬菜加工流水线等产前、产中、产后作业环节,对高效、精准、智能化的作业效果给予一致好评。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这场活动不仅赋能惠安蔬菜机械化生产,也深度聚焦福建省蔬菜产业与机械化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泉州市推动蔬菜机械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创新做法。

  “蔬菜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次活动将有助于提升惠安蔬菜机械化程度。”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福建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何水林说道。

  “蔬菜机械化因生产而兴,生产因机械化而盛。本次活动将更加扎实地推进蔬菜机械化科技创新工作,为蔬菜产业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说道。

  “贝壳调土”推动农业绿色化

  “这片胡萝卜种植地使用了玛塔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后,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增产增收,一亩地最少可以增收13%,最高的可以达到43%。”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忠说道。

  而这一切,还要从这片土地的“脱胎换骨”说起……

  “之前因为多轮耕种、种植密度大、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土地酸化,影响了蔬菜产量。现在,我们通过对近1800亩的酸性土壤区施用270吨玛塔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土壤pH值从5.11提升至6.05,有机质含量较施用前提高37.6%,生菜产量也提高了20%。”走马埭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项目负责人林舒远介绍道。

  然而,在过去,牡蛎壳却是令人头疼的存在。“牡蛎开壳取肉后,牡蛎肉销往各地,但牡蛎壳留在了本地。村前村后、大街小巷都堆放着牡蛎壳,臭气熏天,引来很多苍蝇蚊虫,路过都得捂鼻子。”一位牡蛎养殖户告诉笔者。

  惠安作为传统渔业强县,牡蛎养殖面积达3万亩,牡蛎产量占全县海水养殖产量90%以上。每年产生废弃牡蛎壳约9.5万吨,这一数量约占全市30%、全省5%。这些废弃牡蛎壳长期堆积,不仅占用耕地、海岸线,还影响人居环境。

  为此,惠安创新探索“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模式,通过引进玛塔公司研发利用牡蛎壳废弃物制作成农业土壤调理剂,用于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同步配套制定《土壤改良碳汇核算技术规范》,打通“核算—认证—交易”全链条。该模式开辟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路径。

  2024年12月9日,“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签约仪式”在惠安成功举行,这是全国首宗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标志着全国首宗土壤改良碳汇交易正式落地,也标志着惠安在推动绿色农业和碳汇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土壤改良完成后,每亩地可用于碳汇交易的标的,大约相当于3吨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一部分来自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加的固碳量,另外一部分来自化肥减量带来的氧化亚氮减排。”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林剑艺介绍道。

  “土壤改良碳汇项目为土地增加了一个输送营养的‘新管道’,为农业碳汇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于农业作为绿色产业的认知,也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道。

  “雪裙仙子”舞动农业特色化

  近日,净峰镇西头村竹荪种植基地迎来了采摘季。走进竹荪基地,只见一朵朵洁白如雪、身姿婀娜的竹荪,从土里探出脑袋,像是“雪裙仙子”,显得格外鲜嫩。

  “今年2月试种2亩多,现在已经是采摘的季节,每亩产量大约在2500公斤到3000公斤左右,市场价是每公斤12.5元。”净峰镇西头村党支部书记张钦强说道。

  2024年10月,西头村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作技术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农林大学李晶博士、刘凤山博士的团队指导下,于今年2月在西头村进行竹荪的小面积试种。村委会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完成了铺料、接种、覆土、覆草等关键种植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培育与耐心等待,基地里的竹荪终于迎来了丰收时刻。

  “这只是西头村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一次尝试。下阶段我们村还将继续采取‘企业+乡贤+专业人员’的技术合作模式,走上特色产业之路,持续壮大村集体。”张钦强表示。

  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惠安还创新构建了“政策+服务”双轮驱动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政策方面,县级财政年投入5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金融机构授信1.5亿元、发放“乡村振兴贷”3.2亿元。在服务方面,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协助相关企业对接海关部门,打造“出口绿色通道”,实现“7×24小时”查检、“云签发”等措施。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以盛丰农业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企业快速成长,年出口蔬菜突破10万吨大关,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额达2.5亿元,实现35%的高速增长。

  “三化”协同,动能澎湃。惠安正以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三化”协同为笔,饱蘸新质生产力之墨,在广袤田野间奋力书写农业现代化的精彩答卷,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惠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