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将作风建设的积极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温暖民心的实际行动——硬作风“破题” 暖服务“答题”
“新修的环村路又平坦又美观,出行难题彻底解决了。”看着眼前崭新的道路,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村民甘景进笑得合不拢嘴。
这条环村路的修建,是屏南县通过“小微权力监督群”征集群众“微心愿”,办实事、解难题的成果。目前,全县已收集875条心愿,优先完成412个项目中的116个,解决了停车难、饮水安全等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在查摆问题上动真格,在整改落实上求实效,将作风建设的积极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温暖民心的实际行动。
市委“两新”工委将“为民务实”理念贯穿始终,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聚焦新就业群体等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再添新举措,牵头起草《宁德市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二条措施(征求意见稿)》,从歇脚休息、健康体检、保障就学、维权援助、绿色出行等12个方面入手,着力联动市直有关部门提供更为精准贴心服务,构建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基层治理与关爱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
蕉城区行管委持续聚焦偏远地区企业群众办事难、园区政务末梢未充分激活等问题,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创新推行“三三”工作法,拓展服务边界、强化服务供给,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程中凝练实践力量,持续放大政务服务改革效应,切实做到企业、群众在哪里,政务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已组织进村入企服务28批次,解决各类咨询、办件等近2000件。
东侨政务服务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构建“‘高效办成一件事’绿色专窗+流动服务专员+专用辅助设备”全方位服务矩阵,设置无障碍服务专窗,组建具备“方言沟通+导办协助+帮办服务”能力的专业团队,配备手语智能终端远程翻译设备、轮椅、老花镜等专用辅助设施,让服务“无碍”。针对难以独立办事的特殊群体,建立“首接责任+全程陪同办理”服务机制,累计提供“肩并肩”式贴心服务40多次。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亲自到服务大厅办事的特殊群体推出上门服务,量身定制协助方案,优化整体办事流程,为特殊群体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同时,探索建立“收集—分析—整改”闭环管理体系,收集特殊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0多个,整改完成率100%。
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市各级各部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开门教育”作为关键途径,广大党员干部秉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近段时间来,福鼎市“微诊室大篷车”进村巡诊,收获了众多好评。福鼎市聚焦农村“看病难”问题,以本级财政兜底保障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微诊室大篷车”(移动卫生院)服务,主动“进村巡诊”“送医上门”,全市18个基层卫生院每周派出3次以上专业医护团队,配上常规诊疗器械、便携式彩超、心电图仪、常用治疗药物和医保结算设备等,搭乘“大篷车”(医疗专车)巡回诊疗,把优质诊疗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和病床前。截至今年5月30日,“微诊室大篷车”已深入135个偏远村开展送医服务595次,惠及群众8105人次,医保累计报销金额25.77万元,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每月17日,是福安市的“书记市长益企茶话日”。这一天,福安市聚焦“企业需求”导向,诚邀企业家代表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桌畅聊。企业代表抛出发展瓶颈与难题,福安市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面听、现场答、立即办,轮番“接招”,不断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在深化运用常态化运行“书记市长益企茶话日”这一政企互动品牌机制基础上,福安市精准施策发力,出台《福安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精准滴灌的服务,有力加快当地传统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霞浦县创新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服务团模式,一方面组织农业农村、海洋渔业等部门组成专班,深入全县15个乡镇(街道)开展“需求大摸排”,精准梳理渔业养殖病害防治、乡建乡创规划、农产品销售等10类产业“痛点堵点”,形成26个重点帮扶村“需求清单”。另一方面“现场办公”精准引才,针对摸排出的问题清单,霞浦县委人才办联合产业主管部门,主动对接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13所高校,依据产业需求定向邀请专业团队,成功为8个乡镇精准匹配了7支高校专家服务团,实现了“需求清单”与“人才智库”的精准对接。特聘服务团模式的实践,推动霞浦县7个科技项目落地;累计培训本土骨干500余人次,助销农产品8000余吨,带动700余户增收;创新突破基层治理,促成“团企结对”“校地合作”等6项长效机制。
纵览闽东大地,作风之变悄然涌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向下扎根,各级各部门动真碰硬的力度与用心用情的服务温度交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记者 黄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