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泰制造持续深化绿色转型——屋顶“种太阳” 厂房变身“发电站”
步入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钢车间,机械臂正将钢卷送入生产线,伴随着顺畅的自动化流程——对焊、成型、预压、定尺、追剪、码垛,C型檩条鱼贯而出。这些构件即将远赴西班牙、缅甸等国家,成为支撑光伏电站的“钢筋铁骨”。
“这条新上的全自动生产线仅需2名工人,日产量却达40吨,是传统生产线的1.6倍。”企业制造中心总经理黄丽珍说,“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了生产废料的‘零产出’。”
安泰新能源的绿色生产,恰恰反映了长泰制造向“绿”而行的坚定足迹。近年来,长泰积极构建绿色体系,通过系统推进绿色制造、低碳转型和循环发展,推动企业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绿电+碳交易”模式,助力企业降低用能成本与碳足迹。
近日,福建省工信厅公示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长泰迎来高光时刻——10家企业强势登榜,占全市入选企业总数的40%。其中,益百利包装材料、童匠实业、中裕水性超纤等8家企业荣列绿色工厂;安泰新能源、松霖智能家居斩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而在早前,安泰已率先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长泰经济开发区亦跻身绿色工业园区行列,高质量发展更加生机盎然。
绿色基因贯穿全链条
安泰新能源的“绿色故事”,远不止于智能生产线,而是深植于从能源—产品—能源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链条。
最直观的转变发生在能源源头。抬头望向厂房屋顶,成片的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安泰今年刚并网运行的5.6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过600万千瓦时。这些清洁电力直接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相当于工厂用电实现了“自给自足”。而正在动工的新展厅,直接采用安泰自主研发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让建筑本身也成为“发电站”。
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另一大亮点。安泰的光伏支架主要材料是铝合金和碳钢,天生具备可回收属性,铝合金废料运回老厂区,经过熔铸处理,重新“回炉”成为生产原料,实现了资源的闭环流动。
在产品设计端,安泰也植入了绿色基因。面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复杂的屋顶环境和光伏标准差异,企业自主研发的Solar AID设计软件成为“利器”。“只需输入当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要求,软件就能快速生成最优方案。”企业研发总监杨水卜表示,“这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试错成本,本质上也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体现。”
安泰还在采购协议中嵌入环保条款,用以确保自身产品的绿色属性,同时拉动上游合作伙伴共同向绿色化转型。当前,安泰正依据国际标准进行温室气体的盘查和碳足迹排放量的数据收集和计算,并探索绿电交易和获取“绿色电力证书”(绿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在今年6月的上海SNEC展会上,安泰新一代智能跟踪支架AT-Spark亮相,以更强适应性、更低成本和更高发电效率展示了中国绿色智造的竞争力。展望未来,董事长黄仕塔表示,打造“低零碳工厂”是安泰的新目标,这不仅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安泰将继续坚守绿色低碳理念,持续引领光伏支架产业创新发展。
节能改造省下万吨煤
在福建中裕水性超纤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从原料上线到成品入库,随着技术员在控制屏上轻点,一道道生产工序依次展开。其入选绿色工厂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改“硬投入”与资源节约“真效益”。
节能改造是重头戏。财务总监边强算了一笔“绿色经济账”:2022年,中裕对锅炉系统进行了重大节能改造,仅这一项,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000多吨,按当前煤价算,效益非常可观。今年,企业则新增了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000吨。
而在环保排放上,中裕主动“加码”。2023年到2024年间,企业投入900多万元进行了锅炉烟气超低节能排放环保技术改造,改造后排放指标大大优于国家标准。长泰工信部门的数据佐证了成效:自2022年起,中裕一系列技改项目累计节约标准煤已突破万吨大关——“黑金”正转化为绿色效益。
在水资源利用上,中裕也构建了高效的循环体系。“生产废水经过处理站膜化处理和超滤深度净化,最终达到自来水水质标准。”在厂区水处理区,边强指着复杂的管道系统解释道,“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水可在生产线上循环使用,极大减少了新鲜自来水的消耗和外排废水量。”据悉,这套系统实现了约90%的生产废水回用率,今年预计可为企业节约自来水10万吨。
开源节流并重,中裕的“绿色能源图”还在扩展。“我们计划在厂房屋顶安装总容量5兆瓦的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企业全年大部分的用电需求。”边强表示,企业前期已经在车棚、围墙上安装了部分光伏节能灯,为大规模应用做了铺垫。
而在长泰经济开发区,更长远的布局正在酝酿。“我们对标国家级绿色园区标准,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升级,扩大光伏装机规模,推进重点企业余热改造,持续深化绿色转型。”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王金木说,“我们力争在今年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打造零碳示范标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林少虹 林珠荣 叶钰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