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福州土特产如何销得旺?
永泰嵩口“李干妹”张春容(右二)在直播带货。记者 石美祥 摄
闽侯县苏洋村茉莉花田内,花农正在采摘茉莉花。记者 林双伟 摄
时入盛夏,在福州,青梅谢幕,茉莉登场。同一时间,琅岐的葡萄西瓜、连江的毛豆等也轮番上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身处山海“富矿”,福州孕育了大批乡村土特产。
怎样让这些土特产叫得响,销得旺?如何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任督二脉”?连日来,记者深入福州田间地头,一探究竟。
打响品牌 涨身价拓市场
前些日子,连端妹忙得抽不开身。都说“夏吃豆,胜似肉”,自家位于连江丹阳镇的千亩毛豆喜迎丰收,连端妹自然得扎在田间地头。
“今年气候适宜,毛豆长势不错,单株可以结20多个豆荚。”连端妹介绍,今年亩产新鲜豆荚可达600公斤。毛豆属于鲜食大豆,营养价值高,早在多年前,连端妹便思考着要提高毛豆种植的生产效率,解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
瞄准目标,连端妹在基地边建成了鲜食大豆全自动清洗、分拣、风选、包装流水线,还配备了绿色加工设备。她培育的“丹鑫”毛豆荣获2023年福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并叩开海外市场,顺利出口到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等地。
把土特产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是关键。多年来,福州陆续收获了多个国家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福州茉莉花茶、闽清橄榄、渔溪龙眼、一都枇杷等声名鹊起,成为全国农业版图中的“优等生”。
茉莉花茶的身价更是一涨再涨。在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达46.84亿元,十年间翻了一番。今年6月,福州茉莉花茶仓山产业园揭牌,闽清产业园开工动建,将进一步打响茉莉花茶品牌。
完善设施 畅流通占“鲜”机
新鲜的土特产集中上市时,如何更好地保鲜、锁鲜,实现快速流通?
前不久,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4000立方米保鲜空间的冷库在福清连片的种植大棚间“长”了出来。与外头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福清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的冷库保持“冰点”,为一筐筐尖椒、螺丝椒保鲜。
这座设在福清港头镇西芦村的田间冷库,运用了先进的冷链技术,让农产品损耗率由原来的20%降至5%以内。目前福清已建成30座类似的田间冷库。
田间冷库投用前,福清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敬财没少为冷藏发愁。“以前辣椒集中上市时,价格往往暴跌,农户收益受损。现在有了冷库,我们不用担心存放问题,可以灵活调节上市时间。”林敬财介绍,现在冷库不仅服务于自家种植基地,还为龙高半岛的农户提供仓储服务。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开展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福州正通过布局建设一批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进一步延长农产品销售期,满足周年供应和均衡上市需求。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推荐3家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申报国家级物流基地。
眼下,位于连江的海峡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一派繁忙,满载西瓜、葡萄等蔬果的货车进进出出。物流园构建了“冷链物流+大型储存冷库+线下线上分发平台”的完整供应链体系,确保农产品第一时间送达各地。物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内多式联运大幅压缩了中转环节,降低了运输损耗,也让更多产自福州的优质果蔬顺利地“出村进城”。
用好“新农具” 开直播赴展会
一根网线,正在连通城乡。当前,越来越多的福州农户借助“一根网线、一部手机”销售农产品,这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家人们,我们卖的永泰花生、笋干,都是自然晒干,想要的随时拍单。”7月15日下午,“酸酸甜甜李干妹”直播间内,主播“李干妹”对着镜头热情推荐,“全国包邮,今天拍下明天发货,后天就能上餐桌!”
“李干妹”本名张春容,在永泰嵩口镇经营一家土特产门店。过去她接触到的客源十分有限,基本局限于周边乡镇。线上开播3年来,已积攒1.7万名粉丝。“现在不同了,直播间粉丝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在异乡奋斗的永泰人,他们很怀念家乡的味道。多的时候,直播间一天能卖出四五千块钱。”张春容说。
电商直播为农产品开辟了新市场。通过农村电商带货主播培训班,福州涌现出“橄榄伯”“李干妹”“江和清农场”等一批优秀的本土电商主播,他们扛得了锄头、玩得了直播,带动县域特色农产品热销。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也在不断拉近市场和产地的距离。
借助各大展销盛会,福州农业主体铆足了劲儿向消费者推介自家优质农产品。今年海交会现场,来自福清南岭的农特产“出尽风头”,白晒花生、地瓜烧等农特产品成为展会上的“爆款”,这令福清飞牛集市项目运营负责人张金亮也十分意外:“短短几个小时,一下子销售三四千元,完全超出预期。”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前,福州还在积极推动展销联动,筹备第四届中国(福州)茶叶交易会,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让更多的福州土特产走向全国。(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叶健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