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运营师,让风景能变现
跑步爱好者在面前埔村跑步。(受访者供图)
伴着清晨的阳光,李倩倩迎来了新一天的忙碌。奔波辗转于厦门海沧区崇屿街道贞庵村的各种事务之间,没有让她感到疲惫,反而带给她持续不断的新鲜感和满足感。
既是村庄规划师,又是活动策划人;既要精通农业技术,又要擅长市场营销;既要谋划产业发展,又要带动村民致富。在厦门农村,李倩倩和她的同伴们被称为“乡村运营师”。
乡村为何要有运营师?他们能为乡村带来什么?
从单个项目到整村运营
对于乡村运营师这个职业,不少人还很陌生。其实早在201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就正式将农业经理人作为新职业发布。
也是在这一年,吴泗海与团队进驻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成立厦门三五丘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乡村运营师行列。
彼时的面前埔村只有连片农田。“土地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吴泗海团队整修了村中道路,结合面前埔乡村振兴动线和东溪美丽风景线主动“造节”,引进国际超马总会IAU系列认证赛事中最高耐力级别的定时赛——六天六夜超级马拉松,吸引国内外400多名专业跑者组队前来参赛。
选手们在蜿蜒的金色田间跑道上奔跑,沿着溪河穿梭在斑驳的树荫下,一种前所未有的“跑感”充盈身心。“面前埔村的超马美学真棒!”跑者现身说法,呼朋唤友,在马拉松圈打响了面前埔村的知名度。
对村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则是腰包鼓起来了。比赛期间,有的村民支起小摊卖饮品,有的吆喝自家的农副产品,还有的开起了农家乐……“奔跑的背后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吴泗海说,跑者和游客人流量叠加,直接拉动了周边餐饮、民宿、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我们不能只有单个项目获利,而是要把整村运营起来。”2022年,吴泗海团队着手打造三五丘七彩田园综合体,以土地为基础,积极引智入村,先后开发了植物作画、田园课堂、“一粒米怎么来的”劳动研学课程等,很快,面前埔村成了热门的研学部落。这两年,吴泗海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达成合作,引进数十个高新蔬菜品种在三五丘七彩田园里进行大地景观改造。
截至目前,三五丘七彩田园累计接待游客63万人次、研学教育29万人次。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40万元的收入,直接提供50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120多人就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
不同的禀赋不同的思路
记者见到李倩倩的时候,正是她结束海沧区新阳街道下陈村运营,迁至下一个运营目标村——贞庵村之时。
李倩倩曾是景观设计师,现在她是厦门三山叁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乡村运营师。
李倩倩说,厦门的乡村运营大致有两种模式。第一种由政府主导,出台一些支持政策,由第三方进行乡村服务;第二种是市场运营主体模式,乡村把所有资源通盘打包,委托专业运营公司整体运营,或以占股的形式共同运营。
“一个乡村应该使用哪种模式,需要做前期评估,不同的资源禀赋需要不同的思路。”李倩倩说,乡村运营师正是提供思路的人。
下陈村是李倩倩运营的首个乡村,打算将村里闲置的庭院利用起来,为村民增收提供新途径。一听到要拆鸡笼鸭舍,还得自掏腰包改造房前屋后,村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连续碰壁后,李倩倩将突破口锁定在乡村青年小娴身上——这个总背着相机在村头巷尾转悠的姑娘。
“您镜头里的光影特别有故事感,要是把院角那丛杂草换成格桑花,逆光拍出来肯定像油画。”李倩倩带着精心设计的庭院改造图纸,连续几天蹲在小娴家门前的石阶上,一边和她讨论摄影技巧,一边展开图纸说明。其间,李倩倩适时提出帮助她申请庭院奖补,这个抱着相机的姑娘终于松了口。
半个月后,小娴家的庭院率先焕新:青砖地缝里冒出三叶草,墙角的旧陶罐插上了野菊;庭院挂上了“小娴蜂蜜”的牌子,身处“深闺”中的农家蜂蜜亮相在游客眼前,成为小娴家的第二份收入来源。
这样的好事在村里迅速传开,开始有村民主动找李倩倩要求改造。李倩倩不敢懈怠,加班加点设计改造方案——王伯家挨着荔枝园,适合在屋檐下挂上几个手作荔枝风铃;张婶的老房子带雕花窗棂,刷上暗绿色漆,与爬满藤蔓的院墙融成一片……“改造庭院的同时,我们还策划了15场活动吸引人流。”李倩倩说。
今年3月,“花田下陈 油你精彩”活动在下陈村拉开帷幕,百亩油菜花金浪翻涌,花香弥漫,蜂飞蝶舞。“油菜花节吸引了近4.9万人次,村民在庭院里摆摊,卖果汁、饮料,卖自己做的麦芽糖、五香条、海蛎炸饼等,收入增加了不少。”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姚聪明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发展带来的实惠。
“庭院生意”不局限于庭院,李倩倩借助总公司海澳集团平台,帮助村民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8.4万元。一年来,李倩倩他们共盘活下陈村11处资产,这些闲置资产变身研学营地、猪圈咖啡、田园采摘、自然手作等基地,已成为乡村新的收入增长点。
“贞庵村与下陈村不一样,我们计划在贞庵村打造非遗共创中心,助力村子成为国潮IP的鲜活符号。”说罢,李倩倩掏出本子,指着上头列好的工作计划,“先去拜访几位非遗老师,做好非遗的资料收集”。(报业集团记者 邓婕 林闻)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