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宁德古田:AI“云监工” 织密食品安全“智慧防护网”
2025-07-25 10:20:28来源:闽东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古田:AI“云监工” 织密食品安全“智慧防护网”

  日前,在古田县第一中学的餐厅,一块大屏幕上正分屏显示着食堂内部的作业画面,10多个摄像头回传画面清晰覆盖后厨重点区域,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监控。“以前总担心员工操作不规范,得时不时盯着,现在有了AI系统帮忙,省心多了。”这套AI智慧监管系统能对后厨人员的操作进行实时分析,一旦发现有人未戴口罩、在操作区接打电话等违规行为,就会立即抓拍并发送提醒短信督促及时整改。“自2024年6月该系统安装以来,食堂的违规操作大幅减少,员工的规范意识也越来越强。”该食堂管理人员周春雷介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古田县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创新搭建AI“无感”智慧监管指挥中心,走出了一条“监管智能化、信息阳光化、治理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径。

  AI赋能,让监管“耳聪目明”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赖人工巡查,不仅效率较低,还存在监管盲区。为解决这一难点,古田县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以全县校园食堂管理为智慧监管的首要阵地,创新推出“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系统,为食品安全装上智慧“千里眼”,严密注视着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从食材的清洗、切配,到烹饪、储存,再到餐具的清洗消毒,每个食品加工流程都在AI的监控之下。一旦工作人员出现未戴口罩、帽子,违规操作食品加工设备等行为,AI系统便会迅速抓拍留证,并第一时间向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监管部门发出预警,实现从“事后监管”向“事前预警、事中处置”的转变,全力提高学校食堂后厨的管理力度和卫生监督力度。

  目前,古田县共42家学校食堂纳入“AI+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中心,通过AI预警信息推送,立案查处校园食品案件10起,有力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延伸覆盖,让治理协同高效

  古田县市场监管局还将这一创新模式逐步延伸至大中型餐馆、网络餐饮店以及养老机构,让智慧监管的“触角”覆盖更多食品安全关键领域。目前,共有6家大中型餐馆、48家网络餐饮店、1家养老机构纳入“AI+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中心。

  执法人员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随时调取餐饮单位后厨实时画面,对环境卫生、加工操作、食品留样等进行“云端”巡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在线下达整改要求,形成“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复查闭环”的监管链条,倒逼古田县餐饮行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社会餐饮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截至目前,通过系统预警提示300余条,餐饮经营主体自行整改200余条,市场监管局线上下达整改任务10余个,及时有效纠正了不规范操作。

  不仅如此,该智慧监管系统打破了传统监管的“信息壁垒”,将政府“单向监管”升级为“多元共治”。商家在摄像头的“注视”下自觉规范操作,消费者通过扫描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公示的二维码,即可查看后厨全景操作画面,亦可通过饿了么App“后厨直播”模块,云上查看后厨实况操作直播,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监督”,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

  效能提升,让成果惠及民生

  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系统,古田县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实现了从“人管战术”到“技管战术”的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监管效能,更实现了监管成本的显著降低。传统监管模式下,一名执法人员日均最多巡查10余家餐饮单位,且难以做到全时段覆盖,而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单人日均可远程监管50余家单位,形成了“云端化”监管的高效模式。同时,通过大数据汇总与AI智能分析,生成风险预警曲线图,引导执法力量向高风险单位倾斜,实现靶向性监管,减少监管资源浪费,监管精准度提升70%以上,有效缓解了基层监管任务繁重与队伍力量不足的矛盾困难,解决了传统监管必须到现场、核查效率低、检查不全面、数据留存难等问题,达到以“智”提质、以“智”提效的应用效果。“过去监管全靠腿跑,辖区内几百家餐饮单位,就算天天转也看不过来。现在,通过AI智慧监管平台,足不出户即可开展远程‘云端巡查’,覆盖面更广、精准性也更高。”古田县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介绍。

  下一步,古田县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深化AI智慧监管在餐饮行业的应用,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拓展覆盖范围,助力古田县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该县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王烨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