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宁德柘荣石山村:土地“生金”助增收
2025-08-12 10:46:12来源:闽东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柘荣石山村:土地“生金”助增收

  连日来,柘荣县乍洋乡石山村田垄间十分热闹,农户趁着晴好天气忙着移栽第二季玉米苗,运苗、打窝、下苗、覆土……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田间地头涌动着抢农时、抓生产的热潮。

  今年7月初,石山村的甜玉米刚上市,甜度高、品质优,被福州、宁德客商争相收购,不仅“石山甜玉米”的名气越来越响,种植户的钱袋子也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株距35厘米、行距40厘米、窝深3厘米,一定要轻拿轻放保护根系,这是后期高产的关键。”柘荣县红禾益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用全蹲在田埂边,手把手指导村民移栽,他给记者算了精细账:“第一季收成超出预期,不少收购商问第二批货期,现在把第二季种植了,国庆前后就能上市,正好赶上消费旺季,错峰上市价格更占优势。”

  这样“一季接一季”的种植节奏,正是石山村盘活土地资源的“诀窍”。素有“柘荣粮仓”美称的石山村,位于乍洋乡南部,具有拥独特地理条件和丰富农业资源。近年,当地通过科学轮作模式,让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无缝衔接,实现“四季不闲”,让每一寸土地持续释放产能。

  “以前农闲时没收入,现在到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挣200多元,还可照顾家里。”村民陶景成说。

  为了让土地释放更大效能,石山村不断加码科技赋能,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种植水稻时,从插秧机精准定距栽插,到无人机高效飞防病虫害,再到联合收割机一站式完成收割脱粒,机械化作业贯穿生产全过程,既节省人力成本,又显著提升耕作精度。今年,村里在玉米示范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智能系统精准调控灌溉与施肥,以科技力量为作物高产筑牢根基。

  近年来,石山村紧扣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纽带,有效整合生产资料、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等资源,带动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构建起产业联动机制,切实促进产业发展,让群众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我们将持续推动‘藏粮于地’战略走深走实,聚焦田间管护精准发力,统筹抓好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以精细化管理筑牢农业生产根基,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步增收提供坚实保障。”石山村党支部书记陶石增说。(记者 张瑜 通讯员 游芳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