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种出林下“红宝石” 三明宁化重点培育红菇产业
2025-08-18 09:58:49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林下“红宝石”

  8月14日清晨雨后,云雾缭绕在宁化县的青山之中。山间阔叶林下,朵朵伞盖暗红、菌褶均匀的野生红菇悄然破土。

  天刚蒙蒙亮,宁化县城郊镇都寮村杜家小组村民杜盛木和家人戴上草帽,蹬上胶鞋,挎起竹篮,踏上熟悉的山路,向自家天然野生红菇基地走去。

  “采红菇得赶早,清晨5点左右进山最好,日出前的菇子最鲜嫩。”杜盛木半蹲着,一手提稳竹篮,另一手拇指轻按菇盖,食指与中指小心夹住菇柄,稍一用力,一朵完整的红菇便采了下来。采罢,他细心捋下菇脚泥土,轻轻撒回原处。“这菇脚土可是宝贝,里面藏着菌丝,留在山里,来年才会长出更多红菇。”杜盛木说。

  野生红菇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仅能自然繁衍于山林中湿润高温的腐殖层,无法人工栽培。都寮村杜家小组作为水源保护地,天然阔叶林覆盖率高,加之适宜的昼夜温差、优质清冽的水源和深厚的腐殖土层,为红菇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提起这片山林,杜盛木的话匣子慢慢打开。这片近百亩、以栲树为主的阔叶林,是20年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他从村集体承包下来的,承包期长达48年。“那时候,不少乡亲觉得我傻。”杜盛木说,“阔叶林不能采伐利用,看着不像赚钱的营生,可我偏偏看中了这片林子的好生态。”

  林中的朵朵红菇,正是这份坚持带来的回报。“虽说当时每年只能采三五斤干菇,但我相信,只要护好林子,将来红菇肯定会多起来。”2013年,杜盛木几经周折拿到了崭新的林权证,像是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一家人守护山林更加上心。

  山林日渐繁茂,杜盛木也逐渐掌握了林下红菇扩繁的门道。近年来,这片阔叶林回馈丰厚,野生红菇产量逐年攀升。“今年夏天雨水充沛,高温高湿的天气最适宜红菇生长,林子迎来了大丰收!”杜盛木笑容满面,“预计干菇产量能突破100斤,按每斤1500元算,收入能达到15万元左右。”得益于优良的品质,他家的干菇销路无忧,已有54斤干菇被预订一空。

  作为南方重点林区县,宁化县拥有森林面积273万亩。其中,以壳斗科树种为主、适宜红菇生长的林地约15万亩。近年来,宁化县将红菇产业作为林下特色经济重点培育。今年全县红菇干品产量预计可达2.4万斤,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雷露微 张煌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