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向海图强 福州答好渔业资源保护“生态卷”
2025-09-26 09:54:46来源:福州日报编辑:尹小兵责编:

  原标题:福州谱写现代渔业发展新篇章系列报道 向海图强 福州答好渔业资源保护“生态卷”

向海图强 福州答好渔业资源保护“生态卷”

连江黄岐半岛国家级鲍鱼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记者 包华 摄

  从罗源鉴江湾到连江黄岐半岛,再到闽江口……绵延963公里的蔚蓝海岸线上,绿色发展新风正劲。当保护治理的格局从山顶延伸到海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福州市海洋与渔业系统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正统筹推进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

  镜头定格罗源鉴江湾海域,只见黄蓝交织的塑胶渔排经纬交错,绵延向前,组成了壮阔的养殖牧场。

  养殖户唐洪记得,早些年大家都用木头和泡沫浮球制成的传统渔排,不仅容易产生海漂垃圾,也潜藏着不少危险。前前后后5个多月,花了10多万元,唐洪把160多口老旧渔排全部换成了塑胶渔排。改变显而易见,“现在的渔排更结实,海水也更清澈了,环境更好了”。

  沿着绵长的海岸,福州全面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将一片片养殖牧场化为绿色的“海上田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改造传统养殖渔排34.37万口,筏式养殖泡沫浮球9.3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滨海湿地、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含漳港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海洋资源保护,重现一道道生态屏障。

  在连江黄岐半岛海域,投放的人工渔礁已经褪去生硬的轮廓,附上柔软的藻类,鱼群游荡其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连江黄岐半岛海域和福清东瀚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建设方兴未艾。海洋牧场是一种新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搭好“海底公寓”,让更多鱼类愿意“住”下来。这对进一步恢复生态资源,优化渔业资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这样的新探索,正织就一幅与海共生、渔旅融合的生态画卷。目前,连江黄岐半岛国家级海洋牧场已经完成全部1026个、合计2.89万立方米礁体投放,圆满完成投礁任务。福清东瀚国家级海洋牧场与第三方共同创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福清分院,开工建设码头等相关配套设施。

  “放鱼了!”今年6月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主场活动在福州举办,镜头定格下中华鲟、日本鳗鲡、花鲈、鲢、鳙等285万尾水生生物欢快跃入闽江口水域的画面。

  中华鲟虽然是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但过去也曾分布于闽江水域。此次活动,200尾带有锚标的中华鲟加入“放流天团”,让技术人员能够有效掌握中华鲟放流后的活动轨迹及生存状况,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次增殖放流主场活动还获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高度肯定。

  增殖放流活动是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有效途径。2022年在全省首创“万人亿鱼”以鱼护水生态品牌,目前累计投放各类海、淡水苗种超40亿尾(粒),对近岸海域和闽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无人机升空巡航,让江面非法踪迹无所遁形;无人船破浪前行,精准排查水下违规网具……从伴海而生到与海共生,福州还能如何守护这一片蔚蓝?一场场剑指要害的专项执法行动,正以实干给出答案。

  为打响闽江守卫战,福州率先亮出“安澜闽江”执法品牌,对非法捕捞行为“零容忍”。在更广阔的海域,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筑牢渔业资源保护防线,深入开展海洋蓝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海洋与渔业违法违规行为。

  保护、开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福州如何在保护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海洋资源?以海洋碳汇为切入点,福州开启“碳”索海洋生态之路。

  在创新蓝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福州一直是个先行者,从开发、核算、交易到执法,贡献了多个“首个”:落地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印发全国首张海洋渔业蓝色碳票、建成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实施全国首例渔业生态环境损害蓝碳赔偿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海洋碳汇开发量27.7万吨、交易量6.4万吨。

  当一个又一个蓝碳实践在福州破冰,蓝色海洋也能带来“绿色收入”成为越来越多渔业从业者的共识。正如全国首张海洋渔业蓝色碳票持有者、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碧香所言,“从事海带养殖生产30多年,没想到有朝一日空气也能卖钱,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海带产业、保护海域资源的信心”。

  执笔绘就人海和谐的新画卷,奋力谱写现代渔业发展的新篇章。面向未来,福州将以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生动实践,继续探索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福州模式”,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福州方案”。(记者 冯雪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