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红树林湿地曾入选国家级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记者 黄嵘 摄)
寒露节气后的下潭尾,85公顷红树林依旧郁郁葱葱,透过清澈的水面,人们还能不时看到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这一全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公园,不仅成为厦门新的旅游打卡点,还被打造成了国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的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一年来,包括下潭尾在内的厦门333平方公里蓝色版图,在生态与经济的同频共振中,正不断发生令人瞩目的改变。
多措并举 守护海域生态健康
国庆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又迎来了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团队,他们踩在沼泽地上,分层采集一米深的土壤样品,测定它们的碳含量。这支科研团队的工作日常,联结着让厦门海洋生态“出圈”的一个关键词——蓝碳,根据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这些年,厦门蓝碳交易量累计达21万吨,约占全国市场的八成。
业内公认的是,“双碳”目标下的中国,“蓝碳”正变身“金碳”,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新支点。今年,我市海洋部门提出的“全力打造厦门蓝碳交易城市名片”的目标引发关注。
如果说,蕴藏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里的蓝碳,关联的是彰显环保理念的无形动能,那么这片海域呈现的生物多样性则是“看得见”的变化。最新资料显示,如今下潭尾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总数较修复前增加了2.4倍,而生物量则分别提高了2.99倍、4.76倍和1.19倍。
海洋生物越来越多,折射出不断向好的厦门海洋生态环境,当然,这与厦门人为的“增殖”不无关联。就在国庆前夕,随着一亿多尾虾苗在翔安欧厝海域入海,作为2025年厦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放流项目”顺利收官。今年我市已放流经济物种苗种3.47亿个单位,明显超出了年初既定的2.3亿个单位的目标。另一数据也颇具说服力:目前厦门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保持在60至80头,处于食物链顶层的它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了厦门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
厦门每年“增殖放流”的高峰期,选择在长达三个半月的休渔期内。“船进港,人上岸,我们用‘零容忍’姿态打击违规捕捞行为。”今年,海洋部门重申了厦门采取的是“最严格的伏休制度”和“最严格的伏休管理”。
一边是“放鱼”,一边是“休渔”,一动一静,都是厦门“推动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系列努力的组成部分。
打造载体 推动海洋产业集聚
去年底,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双优”成绩单相继出炉:2024年,厦门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比达91.7%,同时以全省0.25%的海域面积创造了全省20%的海洋生产总值。
深究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在厦门,生态与经济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这一点,一年来,也被厦门发展蓝碳经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海域风貌等诸多实践证实。
在厦门的蓝色发展战略中,“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无疑是重中之重。“创新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模式”是其中的一方面,“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则是回归经济本身的另一方面。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位于翔安欧厝的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建设工地没有停歇,80名工人奋战在幕墙安装等施工一线,全力冲刺工程的节点目标。从航拍器的视角看,这里就是核定规划面积10.27平方公里的厦门海洋高新区一角。
一年来,厦门海洋高新区的快速成长,让我市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有了更加坚实的载体。不仅如此,我市正以厦门海洋高新区为依托,联合海沧生物医药港、同安轻工食品园、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等,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布局。
而就在几个月前,《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两份重磅文件印发,引发国内外业界的关注。从文件对深海产业、发展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可以看出厦门在新形势下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壮大海洋产业集群,推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
每年都在刷新的一组数据,印证着各种努力的成效。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954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8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占全市GDP已达30%。而截至目前,厦门已经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家,实现涉海科技成果转化超100项。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厦门,还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驱动生态与经济的双桨,奋楫深蓝,向海图强。(记者 王元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