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企一策”服务 助企由“外”转“内” 我市出台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个针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措施,4个月来已为企业解决问题402个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于今年6月制定发布《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精准梳理全市509家工业品、食品、医疗器械重点制造业外贸企业从“外”转“内”的实际痛点,汇集准入、标准、认证、计量、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源,从便利出口转内销准入、推动内外贸标准衔接、优化质量技术帮扶、助力融资增信扩产等方面提出9条措施,并逐渐拓展为9+N政策工具箱。这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个针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措施。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若干措施》落地以来,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成立专班推进、提供专员服务,确保政策精准直达,同时依托“e鹭协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需求采集、分流、办理流程闭环,已为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解决各类问题402个。
破壁垒 促衔接
在畅通内外贸衔接通道方面,《若干措施》从便利出口转内销准入、推动内外贸标准衔接、发挥检验检测认证作用着手帮助企业破壁垒。例如,对出口转内销产品涉及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的,引导鼓励认证机构为企业开通快速审批通道,简化认证流程;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提供内外贸标准差异比对服务,帮助企业精准识别国内外标准差异,打通出口产品转内销标准堵点;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产品检验检测、品质认证等综合服务,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完成中加婴儿床、中美水龙头水效等6项标准比对工作,为全市40余家相关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标准支撑,帮助企业减少损失约200万元;市质检院与德、意、英等多国认证机构实现检测结果互认,并获得欧盟认证目击实验室能力证书,为我市重点企业的30余款车型出口海外提供认证测试,助力厦门制造走向世界;引导23家认证机构发布91条措施,为企业开通出口转内销强制性产品认证绿色通道;指导10家企业规范出口转内销产品标签信息。
提质量 强内核
在赋能企业质量升级方面,《若干措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供诊断服务;在质量基础设施服务驿站设置外贸企业专席,在“e鹭协同”一站式服务小程序开设外贸企业专区;建立“服务专员”“企业接待日”机制;深化计量技术特派员制度,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等,通过一系列举措,以质量提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据介绍,6月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已组织近100人次质量专家,对我市智能家居、轻工电子、食品等行业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为26家企业解决质量问题约200个,助力企业降低成本388万元,增加利润476万元;针对法拉电子、芭藜花园等30家企业内外市场转换需求,提高检测服务速度40%;围绕5条重点产业链,引导宏发电声、海辰储能等7家龙头企业带动链上28家企业实施计量伙伴计划;为7家企业提供能源计量现场审查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向企业开放高端计量测试仪器设备2564小时,为企业节约测量成本约71.6万元;组织4家外贸企业参加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导入先进管理方法;指导13家食品生产出口企业获得授权使用供厦食品“鹭品”标识,提高市场影响力;在外贸企业深入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培训3场,组织9家企业参加全市首届首席质量官技能竞赛,2家企业获奖。
通堵点 优环境
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方面,《若干措施》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商标注册、跨境维权等服务,开通专利预审通道;发挥质量、知识产权融资增信政策红利,提供个性化融资产品服务或贴息支持;鼓励国内互联网平台推出助企转型扶持举措,助力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形成创新指导、金融支持、市场拓展、风险防范的全链条服务闭环。
据悉,市场监管部门已引导我市近100家外贸企业、1.8万余款商品加入平台外贸优品专区,累计销售额超3200万元;帮助65家次外贸企业获得质量信贷产品“鹭质贷”近9000万元、享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120万元;为30家次食品生产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办理许可变更事项,加速出口转内销进程;办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50起,出具预警分析报告29份,开展商标抢注预警6起,组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3次,受理纠纷调解案件34件,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出海风险;快速办理4家企业的12件专利预审申请,流程时限压缩80%。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对企业需求进行差异化研判、阶段性跟踪,拓展服务举措覆盖范围,加大对中小微经营主体的帮扶力度。同时,增强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释放跨部门协同效能,形成更普惠的政策支撑网络。(记者 陈泥 通讯员 张潇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