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活数字经济产业新动能
对展会信息对答如流的接待机器人;集各种电子数据取证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于一身的现场勘查取证车;基于卫星定位技术、车联网技术研发的智能汽车安全网联……在22日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批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厦门智造”表现抢眼。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去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数字经济营收达2417亿元,占高新区总营业收入85%。
如何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热土?厦门火炬高新区软硬结合,一手抓数字经济发展的硬件建设,一手提升数字内容这一软实力,同时,瞄准人工智能的风口,抢占先机,激活数字经济产业新动能。
打牢数字经济“硬”支撑
本月中旬,厦门火炬高新区又捧回一项国家级大奖,荣获“2017—2018年度‘IC中国’优秀产业园区”称号,跻身中国集成电路十大优秀产业园区行列。
这个以园区集成电路产值、规模以及近年的成长性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奖项,无疑是对厦门火炬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力的肯定。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已聚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150家,去年实现产值144亿元,产业规模全国第五,近3年来,产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增强园区“芯”动力,是高新区打牢数字经济“硬”支撑的一个缩影。围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移动互联等产业,形成包括芯片、屏幕、终端等在内的硬件设备,将为厦门的数字经济提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软硬兼备,数字内容、硬件载体、信息服务三者需要有机衔接、共同发展,缺一不可。”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软件园管理处处长倪杰说。
有了硬件方面的加持,数字经济和智慧生活便有了更多可能。日前,ABB正式发布一款全新智能产品,该产品集成了照明、温度、电动门窗、空调、地暖、场景及感应传感器,将为消费者的智慧生活带来更便捷舒适的体验。
高新区的硬实力已逐渐凸显。天马微电子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第6代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及彩色滤光膜生产线;宸鸿科技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触控显示屏研发生产基地。此外,还涌现了电气硝子、友达光电、冠捷显示等一批骨干企业。
提升数字经济软实力
如果说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那么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则在助推数字经济起航。
截至2017年底,厦门软件园工商注册企业3533家,各类行业人才近10万人。2017年,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8.7亿元,占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额的65.3%。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43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17年度最新榜单中,厦门软件园综合排名第七,成长性指标蝉联第一名。
“去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实现营收近84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倪杰表示,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高新区将逐步完善从内容到系统到服务的数字经济产业关键环节,提升园区数字经济软实力。
目前,高新区已经汇聚了咪咕动漫、四三九九、翔通动漫、飞鱼科技、吉比特等一批数字内容的行业领头企业,数字创意产业领域活力满满。同时,在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消费等智慧城市及行业应用产业领域创新突破,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数字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0和1二进制代码,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牵手,也在加快传统工业创新。
“通过与传统行业玺堡家居合作,我们研发出了智能睡眠床垫。”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陆阳介绍说,该产品能根据使用者的呼吸声和鼾声等,自动识别使用者状态,并主动调节床垫的姿态、气味、超声波等,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最佳睡眠体验。
引领数字经济新发展
不久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麦克奥迪的AE2000倒置显微镜,成功助力绘制了全球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这可不是一款普通的显微镜。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它具备了独有的人机工程学观察筒和智能感应模式,为应用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四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高新区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平台,均拥有2~3个国家级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对应。
以人工智能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潜力巨大。园区在全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影响力中位列前八,区内目前直接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发的骨干企业有12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近200家。
“高新区在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算法、算力和算题均已开展全面布局,使人工智能产业迎来真正的爆发。”倪杰说。
接下来,高新区还将重点从个人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城市服务四个领域,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数字产业和“区块链+”数字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郭伟 陈智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