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玉荣 石芳
“龙岩的台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以来已经新增了20家台资企业。”7月19日,龙岩市台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享誉全国的漳平永福台农创业园,连城庙前台商工业园等台商抱团发展现象明显,逐步成为全国最集中的棒球运动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全球棒球运动用品采购商的重点采购点。
据龙岩市台办介绍,自1989年我市第一家台资企业龙岩兴发竹木企业有限公司落户以来,全市累计注册成立台资企业346家,合同利用台资8.2亿美元。多年来,台资企业作为我市引进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状:
规模以上台企24家
创造了多个第一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台资企业127家,总投资18.37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6.5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5亿美元,从业人员近7000人。其中,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台企有34家,国产实业(福建)水泥有限公司是现有规模最大的台企,总投资1.6亿美元。 2017年全市新增台资企业14家,占全市新批境内外投资企业数的47%,涉及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台资企业6家,总投资1603.11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765.4万美元。
在诸多台企中,最亮眼的当属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目前是台胞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和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园区内落户台资企业61家,完成投资20亿元人民币。主要以种植、加工、销售台湾高山茶为主,参与投资台商台农61家,种植台湾高山乌龙茶5.5万亩、铁观音2.2万亩,年产茶叶1600多吨,累计实现茶叶产值6亿多元在2016年度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考评中荣获第一。
漳平台创园以“大陆阿里山”和樱花茶园美景享誉全国,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海峡两岸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基地、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示范基地。还被授予全省首个“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首批“福建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连城庙前工业集中区则初步形成了以台商为投资主体,运动用品、新材料、机械制造、生物科技为主导产业的台商工业集中区。园区现有6家台资棒球及体育用品企业,形成完整的棒球产业链,其中宏国、久和、牡丹亭等三家台资棒球企业2017年实现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8.1%。园区内台资企业依托投资平台的良好环境,抱团取暖,逐步成为全国最集中的棒球运动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全球棒球运动用品采购商的重点采购点。 在漳平台创园和连城台商的示范带动下,龙台农业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永定区、上杭县、被列为民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新罗区与台湾南投县百香果生产合作社联手打造了海峡两岸(龙岩)百香果合作示范区。
未来:
打造台商投资的“暖环境”
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
我市有丰富的对台人脉资源。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全市80%以上的人口都是客家人,同时也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先后有54个姓氏的居民迁往台湾。
为了进一步促进台资企业发展,日前,龙岩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漳平、连城、武平等9家台企后发现,虽然我市台企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大部分台企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物流配套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等问题。对此,市人大常委调研组撰写《关于全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议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台资企业的重要性,宣传贯彻落实好“惠台31条措施”,支持服务台资企业健康发展。其中,针对国台办近期发布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我市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推进31条落实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台资企业行业准入开放、产业标准共存、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从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为台企在岩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条件。
下一步,我市将发挥对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各界联系,积极开展教育合作、科技引进和文化交流,发挥在岩台胞、台属联谊组织和各类商会、学术团体等民间社团组织在密切两岸交流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推动机博会、海峡客家文化风情节等活动,主动邀请台湾客商来岩投资兴业,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支持如龙净环保、紫荆环境等企业到台湾投资,参与建设项目。“今后,我们还将确定主攻方面,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及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进一批规模比较大、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影响一批,带动一片’”的产业集群效应。”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打造台商投资的“暖环境”,在规划、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台商台企在岩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台企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