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全市新增各类商事主体近10万户 比增20.73%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优化“双创”营商环境
·新闻述评·
2018年“双创周”活动期间,与大众创业息息相关的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几个话题。减少审批,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一逻辑下的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在业内人士和创业者们看来,更重要的是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由此带来的新设商事主体年均增速的不断提高。
“商改”改出厦门经验
开办企业是大众创业的第一道关口,其便利程度是考量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2014年以来,厦门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从登记注册环节便利化入手,逐步拓展到开办企业整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便利市场准入的改革措施。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中“开办企业”这一指标,是衡量一家企业从申请开办到正式运营须办理的所有手续、耗时和成本等。据介绍,对照世行对我国开办企业主要环节的分析,厦门在商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已对其中部分环节做了取消、简化或者优化,自2016年9月“五证合一”改革以来,开办企业程序调整为名称预核准及设立登记、刻章、银行开户、办理三方扣款协议4个主要环节,无最低实缴注册资本要求。
通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厦门实施了“先照后证”制,理顺了证照办理流程,节约了企业时间成本;实行了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在创业初期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启用了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备案制,将商事主体登记事项中的住所确定为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经营场作为商事主体备案事项,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场地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利用,使得企业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厦门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了开办门槛,减少了开办环节,压缩了开办时间,提高了开办效率,推动了开办企业的便利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反响,被总局以“厦门经验”加以推广。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厦门近两年加强“放管服”改革,从登记注册环节便利化入手,逐步拓展到开办企业其他领域的提速增效,实现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降成本、提效率,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在“五证合一”基础上,2017年10月起,厦门将24个涉企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首批实行“二十九证合一”。今年6月,根据国家局及省局关于“多证合一”改革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市实际,市府办出台改革文件进一步调整“多证合一”涉企证照事项目录,实行“三十五证合一”,并打通地方商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外资企业设立通过网站的“单一窗口”,填写“单一表格”,就可以同时办理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的手续,真正实现“一个打通,两个单一”。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向近23万户商事主体核发“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今年7月,市府办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施方案》,简化企业从设立到具备一般性经营条件的办理环节,在落实国务院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个工作日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将厦门本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天内的工作目标,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提升企业开办效率。8月1日,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发的商事主体开办“一网通”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成立新公司通过该平台操作开办手续,3个环节,3.5个工作日内就能办结,再次刷新了厦门市场主体准入速度。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营造“宽准入”市场环境的同时,为更好畅通退出通道,让真正有退出需求、债务关系清晰的商事主体快捷便利退出市场,重新整合资源,享受改革红利,2017年3月1日起,我市开始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规定条件的商事主体可以申请简易注销,只需通过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告,无需办理清算组成员备案。改革让注销流程大为简化,提交材料大幅减少,办理时间大大缩短,有效破解“退出”难的问题,解决企业退出“最后一公里”。
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进入市场、强化企业经营监管、带动了新的社会就业,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裨益明显。“比如近年来市场主体逐年稳定增加,与商事制度改革就息息相关,而这几年市场主体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的指标之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而商事制度改革所带来营商环境的优化,记者也找到了两组数据,“每年世界银行都会根据各个国家营商环境的评价发布营商环境发展报告。厦门市连续三年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营商环境改善提升工作。根据2018年4月份第三方评估机构(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厦门市2017年度营商环境整体评估报告》,厦门2017年度营商环境的“前沿距离”分数为75.14,其排名相当于190个经济体中的38位,较2016年度排名上升2位。”
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厦门新设商事主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共新增各类商事主体近10万户;共有存量商事主体56.78万户,同比增长20.73%。(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刘启国 邵碧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