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山歌戏《羊角花》(资料图)
龙岩山歌戏《追车记》(资料图)
近日,由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原龙岩山歌剧团)排演的大型红色题材山歌戏《羊角花》,参加了在江西省举办的2018年“茶香中国”首届全国采茶戏汇演,获得一片赞誉。这也是传习中心时隔31年后,再次排演的大型山歌戏。
龙岩山歌戏,是在继承传统闽西民间小戏和传统闽西山歌的基础上,加以充实规范发展而形成的剧种,也是闽西的一大特色地方剧种。为了提高龙岩山歌戏的创作和表演水平,上世纪50年代末,龙岩正式成立了龙岩山歌剧团,演出作品登上全国、省、市等演出平台,获得高度评价,也曾获得“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天下第一”跌入谷底
1955年9月,在当时的龙岩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导下,龙岩县山歌戏实验剧团正式成立。剧团初创时,以温七九等12位民间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为主。当时设备简陋,仅有12根扁担、1堂锣鼓、2盏汽灯、6套服装,他们就这样起家。
黄淑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957年进入龙岩山歌剧团,她见证了龙岩山歌戏的鼎盛,也目睹了它的沉寂。
“我们当时导演、编剧、作曲、演员等阵容都很全,不仅在龙岩地区演出,也到广东等地区巡演。当时,剧团自己写剧本,很有龙岩特色,轰动整个福建,甚至准备进京演出,那个时候能够去北京演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黄淑霞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是龙岩山歌戏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剧团的导演、编剧、作曲、演员等阵容非常强大,演员也非常勤奋,剧目排演的创作和演出都是自己团的力量。
1992年,龙岩山歌戏《山妹桥》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龙岩山歌剧团荣获“天下第一团”称号。大型山歌剧《故人》在参加福建省专业剧团会演后,获得高度评价,荣获多项大奖。《茶花娶新娘》等独幕山歌剧还被排成电视剧,并广获好评……
龙岩山歌戏曾经演出剧目多达100余个,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如《双喜临门》《生路》等山歌小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题材厚重的大戏,如《陈客嫲》《故人》等,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戏曲市场开始萎缩,为了生存,剧团不得不转型。“当时歌舞非常盛行,戏曲已经没有人看了。因为我们单位当时属于差额拨款,我们还有一批自己的演员,没有办法,只有去表演歌舞类节目。”传习中心党支部书记谢旺兴说。
“我是2000年到这里的,当时已经是歌舞盛行的年代,我们这辈人进团的时候,演出也特别的多,但都是歌舞类的,那时已经没有人看山歌戏,所以也没有山歌戏的演出。我们当时纯粹就是为了活着,为了生存而活着。”传习中心演员顾克深有感触地说。
主创依靠“外来和尚”
由于本地山歌戏人才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今年,传习中心为了排演大型红色题材的山歌戏《羊角花》,不得不采取“请进来”策略,来充实该剧的创作力量。
“一部大型的山歌戏需要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灯光等,缺一个要素都不行。虽然这次《羊角花》,我们大部分的演员都是本剧团的,但是导演、编剧、作曲等主创力量我们还是比较缺乏。已经31年没有排过大戏,虽然平常有排一些小戏,但是对于大戏,很多演员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谢旺兴介绍说,此次也是想通过外面站位比较高的主创人员给团队指导,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创作、演出力量。
不同于其他大剧种,龙岩山歌戏属于地方剧种,无论是音乐、唱词、演唱曲调、表演风格等都融入了当地的特色。龙岩山歌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把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平常的东西,提炼出艺术化的山歌戏表演风格,并呈现出一戏一风格,步法、手法、身段等也都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发展至今,龙岩山歌戏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基本功和表演艺术。
叶静是传习中心的一名龙岩山歌传唱者,入职已经有20多年,因为情怀,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应该也算是中心的老人,曾经歌舞盛行的时候,我还是坚持唱山歌的,也跟着山歌传承人郭金香老师学习。”叶静说。虽然之前传习中心有排演过一些老前辈的山歌戏,但她这辈人也都已经没有看过之前的山歌戏。“直到这次《羊角花》的排演,能够在这个年龄出演其中的角色,能够有这么好的导演指导,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也是到这次才真正知道到底什么是山歌戏。”
和叶静一样情况的演员张兴艳,2003年从龙岩艺校毕业后到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也是直到这次《羊角花》的排演,才真正学习到了山歌戏的精髓。“我在学校的专业是山歌戏班,但其实那时候教的是曲艺,那个年代又没有人看山歌戏,所以上学期间已经基本看不到外面的演出,之后也没有真正看过。”
近年来,为了能够让龙岩山歌戏传承下去,传习中心坚持排演山歌小戏,让年轻一代的演员对龙岩山歌戏曲有接触、有了解。“目前,我们整个团队中老一批的山歌戏艺术家已经退休了,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团队中的演员真正接触大型山歌戏的机会少,断代现象已经很明显,为了把这个传承下去。今年,我们与新罗区妇联联合,由龙岩文化研究会江和基编剧的《沃土巾帼育精华》山歌情景剧,表演获得社会的肯定。这个也是为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演员更多接触山歌戏,虽然演出大戏机会比较少,但至少小戏要有保证。”谢旺兴说。
“编制保障”培养传人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地方戏曲、曲艺等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剧种。
为了能够让龙岩山歌戏得到传承,传习中心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山歌戏传承人,建立老中青梯队式的人才传承模式,通过社会教育、团带班等形式,形成人才的有序传承。此次大型山歌戏《羊角花》羊角儿的扮演者张兴艳,通过这些年演的一些山歌小戏和老一辈的山歌戏艺术家的指导,很快就能演准、演好。如何通过表演和传承让山歌戏保留下去,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2016年起,传习中心通过龙岩艺校委培了一批山歌戏班学生。“我们现在通过龙岩艺校开设的山歌戏班,同时聘请本地的老艺术家、专家给学生上课,让这个班的孩子既能接受到专业的培训,又能够受到本地的熏陶。”谢旺兴说。
龙岩市党委政府也加大力度,让山歌戏能够更好地传承,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团队,用编制保障,留住山歌戏人才。“政府对这块的力度也在加大,委培山歌戏班目前有22个学生,这批学生按照三比一入编,也就是有7个中专生能够有正式编制,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谢旺兴说。
“我们不断通过创作排演山歌小戏《假戏真做》《追车记》等,来提高山歌戏保护传承的意识,定期赴各乡镇巡回演出,也结合当地需要创作一些专题小戏,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谢旺兴说。传习中心定期进行龙岩山歌戏展演,培育、壮大山歌戏观众群体,实现观众群体年轻化,确保龙岩山歌戏的活态传承。
再排大戏“重现曙光”
“这次的大型山歌戏《羊角花》,我们前期准备了很久,从开始排练到正式首演有半年的时间。因为从来没有看过山歌戏,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转型,非常不容易。排演这部戏,一些老前辈也被请回来,从很细很细的地方开始教我们表演,也非常磨练人。虽然是从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但大家都看到了山歌戏的希望了。”张兴艳说。
“今年这台大型山歌戏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曙光。如果没有这台戏,可能慢慢地这个剧种就会消亡,上演这出大型山歌戏,至少还让大家知道这个剧种。”顾克看来,龙岩山歌戏的舞蹈动作来源于采茶灯,它是综合了山歌、采茶灯的元素,地方性很强,包容性也很大,很容易受群众接受。“龙岩山歌戏表演形式载歌载舞,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龙岩山歌戏语言又夹杂着本地的方言,采用本地的音乐,地方味十足,没有距离感,使得它具备一定的群众性,易于群众接受。同时,龙岩山歌戏有着可以随时随地与观众互动、零距离接触等优势,相比其他剧种,对于演员来说可以表演得更加细腻。”
“山歌戏非常有魅力,今年的这部大型山歌戏能有机会演出,也是很难得。我经常做梦都梦到唱里面的唱词,然后睡到半夜又把我自己该唱的唱词重新默了一遍,平时坐公交车上下班路上也是一直在练习台词。《羊角花》里面有一首山歌,也是我自己想的,想让观众在这部戏里听一首纯正的龙岩山歌。”叶静说,通过《羊角花》的演出,龙岩山歌戏会更加有希望。“不管山歌戏的春天是不是已经开始了,我都会尽全力把山歌戏演好、唱好。”
《羊角花》的完美演绎,让龙岩山歌戏重回百姓视野,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韵味,让龙岩山歌戏赢得了声誉,也将重振龙岩山歌戏的辉煌。(福建日报 记者 张杰 邱妤 通讯员 温连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