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装不少绣有人物和图像,描绘故事场景。
泉州网讯 (记者谢伟端/文 陈小阳/图)泉州古今都与服装结缘,宋明时期,泉州缎、纱罗等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国外汉学家研究认为,英、法、德语中的“缎子”发音有可能就是源自“刺桐”(zaitun)的发音。而今,泉州纺织业依然辉煌,产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服饰的古今魅力使其成为“金玉华裳——传统服饰臻萃展”的展览首站。2月14日至3月5日,该服饰展在泉州市博物馆展出。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泉州市博物馆承办。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以“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举办相关主题学术研讨会。传统服饰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展望我国纺织服饰文化的未来学术方向,拉近传统服饰元素与当代大众的联系等。同时对泉州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传承、创新及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清朝明黄色纳纱地十二章纹女龙袍,据说是慈禧所穿的女吉服龙袍,绣有日、月、星辰、山、龙、粉米等12个吉祥符号。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其丝绸生产、贸易兴盛一时。北宋宰相苏颂有诗“绮罗不减蜀吴春”盛赞泉州的丝织品可以与四川、杭州的丝织品相互媲美。当时泉州的绢品,被列为全国第八等,是著名的贡品和外销品。史书称泉州“织染为天下最”,一直到明代,泉州仍是福建的纺织织造中心。现泉州城内还有织染局遗址清白源井。泉州丝织品大量输出,不仅对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的纺织业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现代纺织服装业也在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中不断发展,形成抽丝、织布、漂染及后整理、服装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创造出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品牌。
此次展出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精选的收藏家王金华先生所收藏服饰文物共计五十余件(套)。囊括三个民族满族、汉族、蒙古族服饰文物,展示我国多民族社会形态的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服饰中展示的文化自信,以及历经时光考验的古典魅力,或将为泉州现代纺织服饰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