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耕蓝色经济 加速迈向海洋强市 厦门市“6·8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广邀市民参与
翔安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厦门与金门携手开展增殖放流。(市海洋发展局供图)
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实验车间。(资料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2018厦门国际海洋周发展中国家海洋渔业产业交流对接会现场。 (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第十一届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上,家长和孩子体验皮划艇。(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日上午,厦门市“6·8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今年厦门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爱海洋 爱厦门 新时代 新作为——珍惜海洋资源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活动由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预报台共同主办。
美丽海洋是令每一位厦门居民骄傲与自豪的珍贵资源。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谋划布局与推动建设下,不仅海的颜值与日俱增,全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也不断攀升,海洋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壮大。
勇立潮头敢担当,奋楫扬帆谋新章。厦门正加快向建设海洋强市的目标进发,全市海洋渔业工作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高分通过“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市中期考核;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省级验收的城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建立首个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域合作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厦门市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及补偿标准……全市海洋经济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阵营,高质高效的海洋经济又反哺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陆海统筹
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在近岸污染防治方面,厦门市通过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多维度综合治理,在九龙江和岛外九条溪流入海口、重点陆源入海等区域设置56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位,扩大监测覆盖面,全面提升科学监测水平。
如今的翔安区火炬大桥两侧,曾经杂乱的淤泥滩涂已变身为风景宜人的连片树林。全市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题、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中。最快在明年底,公园就将建成对外开放。
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的加速建设,是厦门市坚持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一个缩影。在海洋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厦门始终紧守海洋生态“红线”,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构建海洋生态环保新格局。从制度入手,厦门市先后编制出台《厦门市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实施《厦门市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及补偿标准,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厦门的涉海工程不断增多,常住居民数量不断上升,海内外游客不断增加,但厦门的海域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风貌却始终保持在高水准——在海洋环境维护与提升方面,持续不断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功不可没。从海沧湾嵩屿码头至海沧大桥沿岸,一个崭新的亲水平台令游客与市民流连忘返,围绕岸线整治、增加湿地面积、海洋垃圾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厦门正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工程,昔日脏乱差的滩涂不断变身为景色优美的黄金沙滩。多年来,厦门市还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其中观音山沙滩修复工程在2018年全国二十佳优秀海洋工程奖评选中,名列第7位。
优化结构
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全市海洋经济实现总产值2509.75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增加值663.18亿元,同比增长10.5%。
2018年,全市水产业经济总产值150亿元,同比增加49.5%。
经济数字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厦门市不断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综合运用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技术创新与转化,形成以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首的海洋产业矩阵结出的硕果。一批由大企业引领的大项目迅速转化落地,并形成产业规模,助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海洋新兴龙头企业已全面覆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种业、海洋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
在市海洋局的积极扶持与大力推动下,起步晚的休闲渔业和远洋渔业实现弯道超车,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8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休闲渔业博览会,吸引了15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观赏水族、休闲垂钓、水上运动企业参展,近4万人次客商到场参观,规模创历届之最。远洋渔业产值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自捕鱼回运厦门,去年1月-9月,远洋捕捞实现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47.8%;自捕鱼回运厦门2.3万吨,同比增长高达111.5%。水产行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高崎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全年达到19.18万吨,实现交易额103.19亿元。
厦门的水产种苗业继续演绎强者恒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过去一年,厦门虾苗销量继续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厦兴龙”“新荣腾”等现代种苗品牌效益凸显,推广辐射至全国,对虾、海马、鲍鱼等3个种苗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创新驱动
加快海洋科技发展步伐
厦门建成22个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508台(套)仪器设备,为社会提供188项科技服务。
5月16日,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联合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召开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第七批申请入驻项目评审会。入驻团队的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工作计划、商业模式、资金投入等都是评审现场的重要考核项目,评审团队的目标是,确保项目入驻后能尽快展开试验或生产,最大限度提高孵化实效。厦门正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基地的产业集聚和孵化效应,目前入驻基地众创空间的团队有14个、孵化区企业12个,10个团队已注册成立企业,4家孵化区企业实现产品化生产并投入市场,累计产值近1600万元。
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厦门的“海洋人”坚信,提升城市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才是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帮助海洋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壮大,海洋部门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机制,建成22个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508台(套)仪器设备,为社会提供188项科技服务,实现海洋资源、信息、设备共享。海洋金融创新服务顺利推进,市海洋局组织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累计授信海洋经济类项目31个,承诺贷款94.89亿元,贷款余额33.85亿元。
依法行政
提高海域综合管控水平
从2016年至今,厦门市累计没收拆解涉渔“三无”船舶80艘,拆除违规网具6200余张、非法养殖设施2600余亩,查没违规渔具900余件,收缴、救助水生野生动物620余只,在历次农业部组织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
海洋不仅是厦门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载体,更是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生命线”。厦门不断创新海洋管理执法机制,各涉海部门齐抓共治,坚决对各类涉海违法行为说不。近年来,厦门先后对非法养殖、非法采砂、非法经营餐饮船、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联合打击根治,还通过建立海陆联动、市区捆绑、厦漳泉跨区域协作的海上执法机制,建立海上倾废全过程监控。
针对涉渔“三无”船舶监管,厦门市加强海陆和部门联动。针对禁用、违规渔具监管,不仅在日常巡查中严查制、售、使用违规渔具的行为,在海上也同步对“绝户网”等非法网具进行拉网式拆除。针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既做好常态化检查,也时刻响应110联动。针对近岸海域养殖整治,加强岸线巡查,强调“打早打小”。针对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检打联动”。
厦门与金门隔海相望,也面临着共同的海洋执法难题。近年来,厦门市积极主动与金门方面建立起快速便捷的沟通机制,使厦金实现常态化协同执法。近三年来,两岸共开展协同执法20次。目前,厦金协作机制已成为闽南片区乃至全省海洋渔业执法系统与台湾有关方面沟通主渠道之一,充分发挥了对台涉渔事务沟通的桥头堡作用。
深化合作
扩大海洋文化影响力
去年11月,包括海洋产业展览洽谈、海洋文化、海洋嘉年华及海洋国际论坛等系列活动的2018厦门国际海洋周吸引来自33个国家的130余名涉海官员、学者莅临交流,共同为促进“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强化蓝色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出谋划策。
经过多年的培育,厦门国际海洋周已经发展成为权威发布国家海洋政策、开展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大平台。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快海洋对外交往的脚步,深化与世界各海洋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继续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编制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2018年-2020年行动方案,并于去年首次成功组织举办厦门涉海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含东盟国家)代表对接会。在201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厦门市作为优秀代表,展示了在海洋垃圾防治方面的先进经验。
对外深化海洋交往,对内加速文化传播。去年,厦门市编制出台《厦门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海洋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如此,市海洋局还联合市教育局共同建设5家“全市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并共同组织编撰厦门市中小学幼儿园海洋特色地方教材,使海洋文化渗透学校教育,不断提升全市海洋文化软实力。
>>链接
6·8全国海洋宣传日厦门活动一览
名片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主管厦门市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的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围绕拟订并组织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海洋科技、海洋对外合作等职能,着力加快构建厦门市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全力推进厦门海洋事业发展。
自然资源部
第三海洋研究所
创建于1959年,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国家公益一类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海洋局
厦门海洋预报台
成立于1965年,主要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海域海岛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监测的业务职能机构。具有开展海洋观测、海洋预警报、海洋灾害评估、海域海岛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监测评价、海域使用论证、海洋测绘等资质和向社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数据的能力。(记者 林雯 通讯员 许金练 佘 逸)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