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晋江经验”新发展 海丝名城再出发 ——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晋江保留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成为充满闽南文化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吴华明 刘益清 摄
一根线织出一座城,改革开放以来,石狮崛起为亚洲最大服装城。 刘益清 李荣鑫 摄
美丽的安溪生态茶园 黄琼芬 黄胜富 摄
德化生产的精品白瓷茶具琳琅满目,畅销国内外。刘益清 王双季 摄
泉州农村公路建设大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打开高速通道。图为惠安城西大道。 刘益清 杨龙渊 摄
美丽乡村建设令泉州处处披锦绣。图为洛江虹山乡山村美景。 林建祥 刘益清 摄
这里,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城市——本土人口800多万,外来务工及营商人员达200多万人;
这里,也是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经过铁心拼搏,至上世纪末,城市GDP总量跃居全省首位,并且20年来保持这一桂冠;
这里,是闽南文化发祥地,福建最大侨乡,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这里,还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全国罕见的世界非遗三大类项目全覆盖的城市;
这里,写就17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四大主要起点城市之一;
这里古称刺桐,曾是10—14世纪世界商贸中心、“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之一;
这里是中国品牌之都,拥有1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更是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本营;
这里也是中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级民营经济综改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到此调研,总结了“晋江经验”,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这里,就是泉州!一个保持了完美传统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更是一个创新创业创造力迸发的实力城市。
七十年拼搏奋进,七十年硕果累累。9月5日,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吸引了中央、省、市和海外数十家媒体的聚焦。
泉州市委书记康涛作新闻发布,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洪自强出席新闻发布会,三位市领导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新闻发布会上,康涛说,“海丝城市”“晋江经验”“爱拼敢赢”是人们提起泉州时经常讲到的3个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从“南北一条街”到环湾城市格局,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变化。
康涛表示,泉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学常新、常讲常新“晋江经验”,落实好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奋力作答“三个时代命题”,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大力传承,“晋江经验”获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取得一系列进步和变化,都是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海内外泉州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这样的奋斗历程中,特别让泉州干部群众记忆犹新、振奋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
世纪之交,是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泉州人迎来了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也面临着“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当地企业家有了相当的积累,“创二代”也开始接棒,但怎样继续新一轮创业,引发了泉州人的再思考。
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分别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发表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的署名文章,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晋江经验”是对晋江发展的深刻总结,对改革开放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康涛表示,“晋江经验”成为指导泉州不断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17年来,泉州深入践行“晋江经验”,全市GDP增长了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出口都增长了10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始终坚持实体经济当家,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实现稳中有进、稳中蓄力。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长9.3%,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1%,亿元企业数从1704家增加到2692家,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50%左右。
铸链兴业,“三大板块”齐头并进
泉州之大,大在实体经济;泉州之强,强在创业精神。
泉州实体经济,始终不凋,贵在政企合力,心无旁骛抓实业、兴产业。
泉州产业牛气冲天,奥妙在做好“链”的文章。在新常态下,泉州上下一心抓产业链,做强“三个板块”,展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康涛说,长期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致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认真梳理产业链条,大抓高新建链、传统强链、重化补链。2013年以来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稳定在35%左右,年均增长17%,去年高新技术、石油化工投资增长均超40%。目前,投资超30亿元的在建制造业项目16个,其中超百亿元5个,总投资约1300亿元。
泉州如何铸链?
——高新板块抓建链。重点抓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努力在技术迭代周期内把产业链做起来。集成电路链条,基本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化合物半导体链条形成系列化项目,并延伸到光子、激光、封测、特种气体等领域。近年来,泉州市高新产值年均增长近20%,去年近3000亿元。
——传统板块抓强链。泉州已形成了集群优势,正在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一方面,提升产业链韧性,把功能性纤维、高端染整、精品制造等关键环节补起来,目前在建化纤、染整、鞋材等中间项目14个、总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提升协作配套水平,把龙头、代工、专精特新等环节做强,完善供应链金融、现代物流体系、公共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配套,形成“搬”不走的优势。比如,安踏智能一体化项目,包括高端制造中心、配送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其中配送中心可支撑超500亿元的业务规模,总仓直配全国超万家门店。这样的一体化项目还有10多个,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有利于企业把“祖厝”和“根”留在泉州。
——重化板块抓补链。泉州有联合石化、中化两大“油头”,重点是延伸“化尾”,把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环节补起来,这几年抓了乙烯、芳烃等23个重点项目。机械装备方面,泉州的轻工装备在许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是全国针织大圆机、砖机、制鞋机等的主要生产基地,工信部和省里认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7家,近年机械装备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达2000亿元。
创新驱动,“三个赋能”构强泉州
泉州是全国重要的消费品制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近几年,该市引进建设中科院、华中科大等14家大院大所和石墨烯研究院等44家新型研发机构,突出“以用为本”,着眼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助推了产业“三个赋能”。
——生产赋能,通过机器换工,从人工车间到智能车间。2013年开始,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部委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泉州全方位推广“数控一代”应用,目前全市已有超50%的规上企业参与。6年来,该市共推广工业机器人近9000台,建成数字化生产线近700条、智能车间近百个。常务副市长洪自强说,前三年,主要是单个生产环节改进,效果立竿见影。投入少的只要数十万元,企业减少用工30%以上,一般两三年就可回本。比如,采用智能化一体鞋面编织横机,1台机器可替代15人,1人可操作8~10台机器,单调、强度大、环境差的工序可让机器代替。近三年,泉州主要推广数字化生产线、智能车间,线上定制、线下生产成为可能,企业生产场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年来,泉州的纺织鞋服、建材家居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升58%和76%。比如,九牧的一家智能工厂,甚至可以关灯生产,7万平方米厂房,每年可定制化生产100万套沐浴房、20万套浴缸。”洪自强表示。
——产品赋能,通过融入新技术新材料,薯片芯片都有高科技。曾有企业家形象地说,无论是薯片,还是纸片、鞋片、布片,只要科技赋能,就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泉州传统产业衍生出超千亿元的高新产值,比如,石墨烯新材料广泛渗透到纺织面料、鞋材、涂料、光伏等领域,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大幅提升。在这一轮科技赋能中,泉州大力培育一批专注制造业的本土科技小巨人,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有100多家,产值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未来可望成为泉州制造的中坚力量。
——平台赋能,通过工业互联网,从传统集群到现代生态圈。过去,产业集群联接主要靠专业市场。以纺织鞋服为例,一双鞋、一件服装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都可以在泉州市域内完成,这就是泉州传统产业的突出竞争优势。现在,虚拟空间集聚正在形成。形象地说,过去是“千军万马跑供销”,现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做到“千企万商网相连”。近年来,省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泉州紧抓这一机遇,以供应链为纽带,鼓励“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进平台”,支持企业“生产设备上云”和“管理流程上云”,以此牵动生产标准、管理模式变革。泉州市、县两级大力扶持原辅材料交易与金融服务、第三方与第四方物流、检验检测和工业设计等新业态,涌现出20多家平台企业。比如,一品嘉平台有注册企业6000家,年交易额50多亿元,企业采购成本降低2%~3%,交货天数平均缩短5天。海丝泛家居,整合了厨卫、石材、陶瓷、家私、安防、装潢设计等众多行业,跨界联合开拓海丝沿线市场,形成“一站式”装修生态圈。
推动新一轮发展,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必须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在泉州的发展中,政企互动是其营商环境独具特色的一环。王永礼介绍说,该市正确处理好服务和引导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当前坚持“房住不炒”、产城人融合,大力推动产业工人本地化、实施人才“港湾计划”,较早推行“居住证”制度,还采取了稳控房价8年规划、教育医疗资源提质扩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踩准节拍推动转型升级。在处理政企关系上,泉州坚持既“亲”又“清”优服务,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压缩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联系企业“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王永礼表示,在泉州有一种很好的氛围,企业家有什么战略经营的事,都会主动与党委政府沟通。党政干部大胆与企业家交朋友,出于公心,敢于担当,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痛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泉州各级将把帮助企业应对当前挑战特别是落实好“六稳”措施,作为查问题、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内容,继续服务好民营企业,把实体经济作为泉州的根基引导好、发展好。
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初心依然。在新的起点上,泉州这个海丝起点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先行区,正扬起风帆,精神抖擞再出发!(刘益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