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举行 两岸同祭孔,文化取一源
文化节上举办祭孔大典暨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 何东方 摄
同安闽南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举办。 何东方 摄
28日上午,为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以“文化同安·礼敬先贤”为主题的2019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区孔庙开幕。
礼乐和鸣,庄严肃穆,在这个全球祭孔的日子里,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齐聚同安,共同见证盛事,表达对先贤圣哲的缅怀和敬仰之情,携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自2009年首届孔子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同安孔子文化节以“海峡两岸同祭孔”为特色,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厦门知名文化品牌。据悉,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同安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旅局指导,同安区社科联主办,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金门县教育局协办。
遵循古礼 厦金同祭孔
28日上午,庄严浑厚的三严鼓声在同安孔庙响起,遵循古礼的祭孔大典暨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再次在这里进行。今年,金门县前县长李炷烽等金门县代表、师生来厦参与文化节。
开中门、鸣礼炮,主祭人净手请香、上香,依次进行初献、再献、终献。初献献太牢之礼,再献献爵,终献献帛,厦金主祭人还分献祝文。引人瞩目的还有,在《咸平之曲》《宁平之曲》《安平之曲》《景平之曲》乐曲之中,男女舞者三献六佾之舞。仪式最后,主祭人焚祝文焚帛,礼成,鸣炮,望燎。
活动现场,共有来自两岸的政府机构代表、师生、学子代表、儒学文化代表、专家、市民等约200人参与。在观看了遵循古礼、庄严隆重的祭孔大典后,不少观众感叹,在孔子诞辰之际,用祭典这种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贤孔子的追慕之情独具特色,很能触动人心。
同安区委常委林国财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表示,儒学博大精深、贯古通今、历久弥新,即使站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其思想之恒久魅力、旺盛活力。
“希望能以此次孔子文化节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一步加强同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使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文化‘走出去’更具广度;进一步加快推进地域特色文化强区建设,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同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为建设富美同安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厦门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新时代厦门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林国财如是说。
结合现代教育 提高文化自信
在祭孔大典之后,文化节上还传承传统礼仪,举办了开笔礼和拜师礼,弘扬尊师重教精神。
“开笔礼”是古时人生四大礼之一,对读书人意义重大。当天,20余名小学生头戴书生帽、身穿汉服参加开笔礼,仪式祭祀人为他们点朱砂启智、赠启学笔,并手把手教学生们用毛笔写下“人”字。
此后,来自厦门和金门的40名中学生入场,遵循古礼向老师们行拜谒之礼,在现场孩子们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孔庙红袋”,内装有芹菜、葱和蛋,寓意勤劳聪慧、展翅高飞。
“通过这些仪式,让孩子们从小理解体会中华文化中感恩敬畏、向上向善、尊师重教的精神,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耕说。
活动主办方介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文化节通过纪念先哲,传承礼仪、教育后人,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与祭孔大典的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表示,自己参与了历届孔子文化节,感受很深。“孔子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宣传儒家文化,对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颜立水介绍,对于同安来说,近年来,该区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家风教训、宣传本地先贤等,不断学习践行,在提高文明程度的同时也普遍提高了文化自信。
立足本地 延续优秀文化
经过多年发展,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内容逐年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本届文化节上,同安区还首发文化力作——《同安文话》一书。据悉,该书由中共同安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区文联策划,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为《厦门晚报》首席记者黄文水。该书以口述历史、深度访谈形式,涵盖了同安文史、民俗、方言、地名、书法、曲艺、绘画等领域,囊括了同安区现有的省、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项目,展现了同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值得关注的还有,在由同安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同安闽南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上,厦门、金门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研讨,文化节还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原创闽南童谣专场晚会。
挖掘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同安区有关领导在研讨会上表示,作为千年古城,同安是闽南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传统古韵悠长。以闽南文化为载体,同安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旨在持续推动两岸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同安闽南文化事业始终为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密切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文化认同服务。(杨珊珊 余雪燕 杨心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