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4月15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作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福州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又有新探索。记者昨日在晋安区鼓山镇沿山片旧屋区改造项目(樟林片区)看到,我市第一个“拆除、清运、资源化”三位一体试点工程已启动,预处理生产线“走”到了前端,对建筑垃圾进行原地分类、破碎、筛分,尝试在节约土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
记者来到沿山片旧屋区改造项目樟林片区,这里除了拆除房屋的机械外,一套可移动处理系统正在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筛分。
这套处理系统由4台设备组成,包括履带式移动破碎站和筛分站,而它们都来自福建海峡环保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晋安区益凤渣土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地。
“基地运行半年后发现,我们消纳的建筑废弃物里生活垃圾、木屑等杂质含量高,加大了再分类、再处理的难度,可再生利用率也降低了。”福建海峡环保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启敏说,破题的关键在于建筑废弃物的前端分类。
记者看到,施工现场分区明显,有堆放水泥块、砖头、钢筋的建筑垃圾分拣区,还有不断“吐出”骨料的可回收物资破碎区。
“将预处理生产线前移至旧改项目现场后,在拆除房屋的同时,我们就已经初步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吴启敏说,经过专业设备的破碎、筛分,产生粗细不同的4类骨料,可加工为道路垫层、透水砖等产品,回归到建设工程中。而磁选出的钢筋则直接回收,生活垃圾将运送到红庙岭进行无害化处理。
樟林片区征迁面积近25万平方米,预计将产生建筑废弃物约9万立方米。而三位一体试点工程启动后,樟林片区每天可就地转化3000立方米建筑废弃物,解决了建筑废弃物堆积占用土地资源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减少了消纳场排期时间,清渣周期预计从90天缩短为30天。
就地资源化降低了垃圾外运总量,也减少了“转场”运输次数。“最直接的好处是,运输成本降低了近一半,节省财政支出。”晋安区鼓山镇党委二级主任科员官小晶表示,由此还将减轻渣土车上路产生的交通拥堵、道路扬尘、尾气排放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