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舆情智库    
福建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畅谈闽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2023-05-30 10:04:37来源:福建日报编辑:姚鹿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在闽台胞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畅谈闽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在“第一家园”里筑梦前行

  “我是‘31条惠及台胞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

  “这些年,大陆不仅充满发展机遇,更有对台胞优先分享机遇的关爱与支持。”

  “我们能在福建安心求学,得益于政府、学校等各方面的帮助,让我深深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真谛。”

  在省政协搭建的协商议政平台上,在闽求学就业多年的台湾教师台生,分享着来到“第一家园”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闽台高等教育融合作为建设“第一家园”的一道综合题、必答项,如何交出具有福建特色的漂亮答卷?在这次协商当中,记者听到了来自各方的声音,也找到了可行路径。

  制度先行,大开融合之门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同根同源。

  作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与台湾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上迈步早、走在前,在多个领域实现“率先”——率先在大陆出台关于两岸职业教育合作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在大陆开展大规模、成批次高校学生赴台学习;率先实施台湾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和所在单位直接聘用技术职务政策。

  先行先试之下,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密切。2020年以前,每年到福建高校访学交流的台湾教育界人士达3000多人次,来闽交流的台湾师生超1.5万人。72所福建高校与118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536人次,近万名台生来闽就读。

  “新冠疫情之后,两岸交流逐渐恢复正常,福建作为先行先试的‘领头羊’,不能只停留在面上的交流活动,更要大胆创新融合方式方法,在两地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融合发展。”资深两岸关系研究专家孙亚夫指出。

  融合发展,是深层次的课题,考验着福建在建设“第一家园”中的魄力和实力。闽台高等教育如何深度融合?与会委员达成共识:要实现人员学术自由流动、校际合作资源共享、教育理念互通互融、制度互通证照对接4个目标。

  谋一隅为全局。委员们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省内各高校的全局统筹和港澳教育机构、国内知名高校的协调联系,形成部门协同、海内外联动的良好机制。

  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是实现台湾教师“增量扩面”、台生“倍增计划”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我省普遍反映的在高水平大学培育、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堵点问题,省政协委员宋志刚在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发言时建议,设立直接面对省属各高校的总体工作组,统筹政策制定和标准设定,解决省内各高校对台合作的零散化、短期化、表层化问题,将单一、零散的项目活动转向综合、高阶的融合体系。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校长钟杭州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他说,外语外贸学院是我省首批开展闽台合作办学试点院校,目前学校发展遇到引进台湾教师渠道单一、台湾教师资助标准公民办高校不一致等问题,呼吁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民办校同等支持。

  这一情况获得与会委员高度关注。省政协老委员专家组成员洪碧玲在会前充分与台湾教师和相关部门交流后,呼吁我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加平衡全面,进一步提升台湾师生来闽就业就学吸引力。

  “加大创新创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引进,不再局限于以学历为唯一评价标准。”不唯学历,注重才能,已是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路。近年来,我省出台有关台湾高层次人才认定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就业创业支持等政策,目前实施的《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打破专家评审制的传统做法,采用资格条件制,符合条件的来闽就业创业台湾人才可以申请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获得安家补助、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等政策支持。2020年实施至今,已认定台湾高层次人才318人。

  思路创新,加速融合进程

  “引流需要交流,有更多交流碰撞的机会,才能让更多台青知道可以来大陆发展。”在视频连线中,台湾教师、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姿莹讲述了与福建结缘的故事。2013年她参加闽南师大的两岸学子暑期研习营,博士毕业后作为人才引进到学校任教,如今,她致力于在两岸传承弘扬闽南文化和非遗戏曲,也为闽台两地青年交流搭起桥梁。

  让台湾师生更好地认识福建、了解福建,是闽台融合的第一步。在华侨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黄于珊认为,创新开展闽台青年交流活动,要聚焦台青“首来族”,聚焦新时代大陆的发展成就,让台青走进大陆社会,真切感受高新技术发展与生活便利,实实在在了解祖国大陆的快速发展。

  福建多区叠加优势明显,也为闽台高等教育融合提供了崭新思路。本场专题协商课题组建议,可以借鉴常春藤大学联盟、北美大学联盟、罗素大学联盟的跨区域联盟做法,在引进国内高水平大学在闽办学的基础上,以闽港合作为契机,借助香港世界知名大学多的优势,成立“闽港澳台高校联盟”,实现与台湾高校合作“软覆盖”,构建闽台长期稳定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人缘,共同建立闽港澳台教育联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基于实验室、大学、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学家5个载体的协同机制,有利于开展未来人才培养,在未来国际经济领域中抢占先机。”省政协委员黄丹青认为,我省要发挥在闽院士的主导作用,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实到各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当中,从而加强福建在培养领军人才领域开展和台湾高校人才的深度合作。

  融合要有针对性,要专业,更要深入。省政协委员叶世满建议,围绕我省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新需求,出台鼓励性政策,引导、支持台湾地区高校来闽合作办学,聚焦我省“四大经济”、聚焦重点产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培养我省产业提升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鼓励省内高校联合台湾高校组建专业化的融合发展研究智库。

  当前,与我省高校开展闽台合作培训项目的53所台湾高校绝大多数为民办、应用技术类院校,研究型硕博生培育较少,成为闽台教育融合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省政协委员黄格成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在发言中表示,要积极构建职普教育并重、上下衔接、“立交桥式”互联互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有一系列成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在融合当中学习借鉴。”省政协委员艾珂竹认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要着重应用实践性,以市场上不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职业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拓宽渠道,变异乡为家乡

  建设一个省级众创空间,主持超过10个村镇的乡村建设项目,与家人打造经营民宿……在福建扎根就业的7年时间里,台湾教师、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收获满满,2021年还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如何帮助台胞“落下脚”“安下心”“扎下根”?在协商过程中,在闽台胞与委员们聚焦不同领域提出建议。

  聚焦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地落实,马彦彬希望,针对台胞打造集中服务平台,整合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和申请渠道,梳理简化流程,建立单一窗口,更好地落实一站式服务。

  聚焦台青在大陆安家和深造问题,台青、厦航乘务员庄翕安希望,加大台青保障房供应力度,进一步完善两岸人才交流认证机制,简化台青的学历认证流程,让台青在大陆实现学习和深造。

  聚焦台青就业问题,省政协委员谢俊荣建议,创设闽台大学生创业基地,成立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台湾学生在福建就业、创业提供融资、纳税、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省人社厅回应,下一步将聚焦职业资格采认、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等,加强政策攻坚,落实落细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增强台湾教师和台青台生的融入感。

  “出台政策鼓励台湾学生通过共组团队、共享平台、共建项目等方式,在乡村建设、文化创意、社区营造等领域发挥所长。”

  “台湾教师业绩考核和台生学分制度设计中,额外设立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加分项或抵扣项,吸引他们在促进沟通上发挥更大作用。”

  从“异乡人”到“一家人”,一场协商,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契合。与会者表示,将共同当好“参与者、推动者、宣传者”,切实以深化闽台教育融合作为推动两岸乡亲和衷共济、共谋福祉的创新实践,持续推动两岸民心相通、情感相连,教育相融、文化相彰。(记者 郑雨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