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的“生态大事”。今年以来,泉州市惠安县深入推进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创建工作,坚持垃圾分类前、中、末端齐发力,串联收集、转运、处置三环节,多措并举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让城市更清洁宜居,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色更足。
前端:设施更新促分类
近日,在惠安禹洲城市广场温莎公馆小区,一入大门,显眼的垃圾分类亭映入眼帘。亭里,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字排开,可回收的投蓝色,有害的投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他垃圾用橘黄色,各个桶身皆标有明显的分类投放标志。边上还装有洗手池,供市民使用。
“像这样的垃圾分类亭,整个禹洲城市广场有30多个。”禹洲物业泉州分公司AB片区环境主管庄宗平介绍,小区目前正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会入户宣传,向住户普及垃圾分类的有关注意事项,并利用宣传册子和投放指南引导住户进行垃圾分类。
“上午7点到11点、下午4点到晚上8点,我都会在垃圾分类亭这里,引导住户分类投放垃圾。”禹洲城市广场温莎公馆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林丽金说道。
惠安建立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供图 惠安县委宣传部
据了解,为切实推进垃圾分类落地落实,今年惠安积极推进100座新扩建垃圾分类屋(亭)按照“十有”标准建设,即建设“有地面硬化、有遮雨功能、有规范容器、有宣传指引、有照明设备、有洗手设施、有排水功能、有监控功能、有消杀设备、有提醒提示”的“十有”分类屋(亭),通过设施的更新换代,让垃圾分类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按照规范屋(亭)管理,完善维护保养机制,落实专人管理,明确管理职责,配备桶边督导员,确保前端分类设施建设有品、用到实处。
从“一个筐”变“四个桶”,从“嫌麻烦”到“新风尚”,惠安积极探索符合发展实际的垃圾分类道路。自2018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以来,该县已先后打造12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3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并点面结合推动县城落实垃圾分类机制。2023年,在继续推进黄塘镇全域落实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同时,惠安积极推动试点向示范转变,推动3个党政机关、2个学校、2个医院创建市级示范单位,10个物业小区创建市级示范小区,评选13个惠安绿色家庭,多层次、多方面营造垃圾分类新风尚。
螺阳镇垃圾分类亭 供图 惠安县委宣传部
中端:布局合理防混装
近年来,惠安持续优化垃圾转运网络,构建分类收运体系,推进形成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市场化“一张网”,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收运能力。
惠安城北生活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营 供图 惠安县委宣传部
在城北生活垃圾中转站,有六辆前端垃圾车运送的其他垃圾,经过压缩后体积大大减少,只需1辆大型勾臂车,便可将15吨左右的垃圾转运出去。不仅如此,位于站内的惠安智慧环卫信息中心,能实时展示餐厨车、牡蛎壳车、其他垃圾车等各类转运车辆的进出信息、车次信息,对环卫车辆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垃圾数据进行全系统分析,通过科技赋能垃圾分类,让环卫作业一“幕”了然。
“站点目前主要服务县城及辋川镇的垃圾转运,日处理量在300吨左右,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利用直接压缩工艺和消毒除臭设备,是集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及科普展示的‘花园式’中转站。”瀚蓝(惠安)智慧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机务工程师程振福介绍。
城北生活垃圾中转站是惠安县生活垃圾中转站统一市场化管理PPP项目之一。近年来,依托PPP项目模式,惠安对全县原有的17座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整合、提升,统筹规划中转站布局点位,打破城乡界限,关停布局不合理、交通不方便的中转站,利用靠近居民区的中转站点建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暂存点及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化繁为简,形成以6座中型中转站为核心、2座小型中转站为补充、N个暂存点多线收集的“6+2+N”的生活垃圾转运网络,以镇区为界的零散转运格局得以突破,县域为单位的生活垃圾转运一体化体系基本建成,促进环卫设施整体形象与城乡环境面貌根本性改善。
目前,惠安县配备其他垃圾转运车23部、餐厨垃圾专用清运车12部、牡蛎壳固废垃圾清运车12部、可回收物收集车8部、大件垃圾收集车4部、有害垃圾专用收集车1部,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进一步提升。
末端:体系健全保成效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牡蛎壳固废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厂、石碴石粉环保处理厂、危废处理中心……近年来,惠安县垃圾分类处置终端不断完善,推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惠安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供图 惠安县委宣传部
走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只见草青树翠环境怡人,与传统的又臭又脏的垃圾焚烧处理场形象有着天壤之别。
“2011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用后,惠安县即进入原生垃圾‘零填埋’时代,通过系列工艺,工厂日处理生活垃圾可达1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年发电量达1.8亿度,为近100万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垃圾处理和发电服务。”惠安垃圾焚烧发电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惠安,牡蛎是最熟悉不过的新鲜食材了,但由此产生的牡蛎壳却不好处理,采取填埋、倾倒入海等措施易造成二次污染,混杂于生活垃圾采取焚烧处理,则处理成本高。为切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解决长期以来牡蛎壳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惠安招商引进牡蛎壳固废垃圾处理项目,并于2020年12月底全面投产,基本实现全县牡蛎壳固废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一个个分类垃圾处理终端的建设,让惠安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充足的底气。
下阶段,惠安还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营造垃圾分类处置良好氛围,强化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链条、全流程管理,完善垃圾分类“投收运处”设施建设,进一步打造清洁绿色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文 陈秋红 黄旻)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