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漳州诏安:“小牡蛎”撬动60亿元“大产业”
2025-02-26 10:25:25来源:闽南日报编辑:郑滟灵责编:尹小兵

  原标题:诏安“小牡蛎” 撬动60亿元“大产业”

漳州诏安:“小牡蛎” 撬动60亿元“大产业”_fororder_f3dd068d-8b41-4385-9081-12f361c0cb3b

诏安县梅岭镇赤石湾码头牡蛎收货上岸 诏安融媒 供图

  初春时节,来到福建“南大门”诏安县。站在望洋台放眼望去,广阔的海面上,一片片牡蛎养殖区域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赤石湾码头上,在渔船马达和运输车的轰鸣声中,一船一船的牡蛎在这里装载上岸。

  此次,诏安县牡蛎协会会长黄洪滨养殖的牡蛎收割了200吨,装载了12辆大货车,发往广东、山东等地。

  “在牡蛎丰产期,仅赤石湾码头,每天可上岸转运超6000吨牡蛎。”黄洪滨说。

  点亮蓝色经济

  全国餐桌上平均每10只牡蛎中

  有1只产自诏安

  诏安是福建省最集中的牡蛎养殖区,有“中国生态牡蛎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国餐桌上,平均每10只牡蛎中,约有1只产自诏安。牡蛎在诏安已发展成为一个男女老少都参与的产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诏安梅岭人,黄洪滨见证了牡蛎从以往的“论吨卖”到“论个卖”、再到如今“三倍体”牡蛎备受市场追捧的过程。他的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60亩发展到3000亩。

  “品质,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三倍体’牡蛎,生长快、个头大、品质优良。”黄洪滨回忆,2017年他开始尝试“三倍体”牡蛎养殖,当年利润便翻了一番。

  2019年,黄洪滨开始推动“三倍体”牡蛎外海生态养殖和育肥。“近海养殖,空间有限。”黄洪滨表示,“外海海域广阔,氧浓度高,微生物充足,适合牡蛎原生态生长,有助于提升牡蛎品质。”

  多年来,黄洪滨等诏安第一批“三倍体”养殖户不懈努力,成功推动了当地牡蛎产业的发展。如今,每年约有60万吨牡蛎在诏安上岸,居全省首位。

  打造全产业链

  开启海洋经济新生态

  在做好牡蛎养殖的同时,诏安的养殖户还往育苗、加工等领域探索。去年,黄洪滨经营的牡蛎全产业链营业额近4000万元,带动周边近500名群众就业。

  全产业链发展,让多余的牡蛎壳变废为宝。

  在黄洪滨的育苗车间外,再次利用的牡蛎壳堆积如山。“去年,我们向附近的牡蛎加工厂收购了约2500吨牡蛎壳,作为新一年牡蛎育苗的载体。诏安当地牡蛎加工厂产生的牡蛎壳,一部分用于育苗,剩余部分则运往玛塔,进行生态化处理。”黄洪滨说。

  早些年,多余的牡蛎壳何去何从,让诏安养殖加工户十分头疼。黄洪滨提到的“玛塔”,解决了这一难题。兼顾环保提升和产业链附加值衍生,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生物技术,将回收的牡蛎壳制成新型生物源土壤调理剂,实现对废弃牡蛎壳的生态化利用。

  “10吨牡蛎壳约产7吨土壤调理剂。这种土壤调理剂呈弱碱性,可对酸性土壤进行修复,并对钝化重金属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玛塔公司总经理雷乐说。

  为促进牡蛎产业绿色循环发展,诏安县住建局与玛塔公司签订牡蛎壳转运处置协议,由玛塔公司统一负责对全县多余牡蛎壳进行无害化处置。

  “目前,公司每年处理近10万吨牡蛎壳。‘变废为宝’的土壤调理剂销往全国各地,去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雷乐介绍。

  诏安牡蛎产业现已初步形成育苗、保苗、养殖、加工、销售、牡蛎壳利用、包装辅料配套、文化旅游八大关键环节,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年产值超60亿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推动抱团发展

  做大做强“诏安牡蛎”品牌

  “要把诏安牡蛎产业发展壮大,光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需要聚‘蛎’发展。”走进诏安县牡蛎协会,黄洪滨道出他的想法。

  2018年,黄洪滨成立了诏安“三倍体”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把牡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人员聚在一起,抱团发展。

  2023年,诏安县牡蛎协会成立,黄洪滨担任首届会长。“作为会长,我感到责任重大。”黄洪滨表示,协会将发挥好政府与行业间沟通的桥梁作用,把诏安牡蛎推广到更多地方。

  近年来,诏安县积极融入“海上福建”和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推动“诏安牡蛎”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在梅岭、四都、桥东、金星等乡镇建设了12个牡蛎集中开壳点,规划建设以牡蛎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诏安县牡蛎协会已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等达成战略合作,促进科研与产业融合,助力“诏安牡蛎”品牌做大做强。诏安通过强化品牌建设、规范海域养殖、优化产业布局等多项举措,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记者 邱丹燕 通讯员 杨宇煌 康渟 钟晓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