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海沧依托海洋生物资源优势,打造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链 向海问药 破浪扬帆
记者近日走进海沧厦门生物医药港,各类海洋资源被转化为高价值生物医药的神奇景象尽收眼底。虾蟹壳经过特殊处理,就成了骨关节保健品和药品的珍贵原材料,摇身一变成为每吨价值一两千万元的“骨关节润滑剂”;海藻提取物制成的纱布,不会嵌入伤口新长的肉芽,能极大减轻病人换纱布的痛苦……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优势,深挖“蓝色经济”“蓝色药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凭借科研创新优势,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成果频出,形成了以海洋药物、生物材料、保健品和化妆品为核心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变废为宝,深挖海洋资源
3月7日,厦门生物医药港蓝湾工业园内,氨糖原料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忙碌运转。曾被当作废料的虾蟹壳,在这里变成了“骨关节润滑剂”——硫酸氨基葡萄糖(氨糖)。
2005年成立的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破国外在海洋生物新药领域的垄断。“我们为此至少投入5亿元用于研发。”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说,通过全球首创的“硫酸一步法”协同“多级膜分离”技术,蓝湾将廉价的虾蟹壳提炼为纯度99%、每吨价值一两千万元的高纯氨糖。这一突破,打破了欧美国家和日本的长期垄断,并将原料成本降至传统工艺的1/10。
去年,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原料批文和药品制剂批准注册证书,并上市销售,成为骨关节炎治疗用药。蓝湾也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原料与制剂一体化的工业企业。
蓝湾在新药研发上不断探索,并在治疗肝脏疾病、抑制肿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领域取得新进展。近日,该公司与厦门弘爱医院联合开展的“维生素K2联合氨糖应用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研究”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伦理论证,成为海沧海洋生物科技成果临床应用的新突破。
在生物医药生产中,注射剂、疫苗等出厂前的内毒素检测至关重要。提取自中国鲎血液的鲎试剂是常用检测试剂。位于海沧的厦门鲎试剂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鲎生科”),不仅打破国外垄断,研发生产出中国首支本土鲎试剂,还通过创新开发微量动态显色法,将内毒素检测所需鲎试剂从100微升/次减少到25微升/次,鲎血细胞原料使用量降低75%。
今年,该公司转型升级,研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模块化智能全自动内毒素检测大师,以及凤凰系列集成化全自动实验机器人产品。日前,鲎生科已实现从试剂、仪器到软件的全流程自主研发,构建了全方法学内毒素检测产品系列,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众多企业前来合作。
在这片创新沃土,众多企业纷纷向海洋寻宝,延伸产业链。欧米克生物利用海洋放线菌发酵生产香兰素,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金达威集团通过海洋微生物发酵生产辅酶Q10,是全球最大的原料供应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目前,海沧已涌现出金达威、蓝湾、鲎生科等一批海洋生物骨干企业,生产出蓝湾氨糖、微藻DHA、辅酶Q10、新型鲨鱼肽等海洋生物制品。厦门生物医药港每年转化海洋生物质资源超50万吨,开发出7大类30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构建起完整的“原料提取—中间体加工—终端产品”垂直产业链。
政府搭台,集聚效应凸显
两个月前,海沧区举行科研需求征集座谈会暨技术对接会,邀请辖区数十家生物医药企业走进鲎生科。万泰沧海、大博医疗等企业在体验过内毒素检测一条龙服务后,迅速敲定初步合作意向。鲎生科董事长吴尚毅表示,政府搭建平台,邀请企业走进企业,促进企业间互相了解,有利于推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起,海沧区就以长远眼光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按照“引种子、建苗圃、育大树、造森林”的思路精心培育,探索形成了“创新研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完善产业孵化与培育体系。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引商引智等方面,厦门市与海沧区联动,吸引来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孵化,完成了产业人才的初步积累。
2024年9月,海沧区修订出台15项扶持政策,与省、市政策叠加形成多层次支持体系,对企业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予以支持,全方位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海沧区在企业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已与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的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相当。
海沧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还通过校地合作,帮助企业对接上海交大、中国药科大学,举办生物医药管理提升培训班,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目前,厦门生物医药港已聚集4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级重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加强海洋药物的基础与开发研究,建立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为海洋药物研发提供全链条投资支持。
海沧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副局长苏少观表示,海沧区将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深入发掘海洋这个“蓝色药库”,扶持壮大更多“链主”企业,助力厦门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的高地。(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