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福建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福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明旺介绍,“十四五”以来,福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预计“十四五”确定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可如期完成,为全省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发布会现场
五年来,福建始终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持续加大稳粮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特色农产品量足质优,“十四五”以来,全省果茶菜、食用菌、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逐年增加,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坚持“四个最严”要求,《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颁布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全面推行,“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年来,福建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着力把农业优势做得更优、亮点做得更亮,让更多地方“小特产”成为强县兴业富民的“大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更加集聚,立足资源禀赋和气候适宜优势,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农业产业强镇108个,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达2532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持续深化,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打造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更加密切,用心用情打造台农台企登陆发展现代农业“第一家园”,农业利用台资规模和数量保持大陆第一,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走在前列,2024年获批新设8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五年来,福建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农业科技攻关扎实推进,聚焦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56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种业创新取得新成果,建成25个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3家企业、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新增4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5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33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6%,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机、粮食烘干成套设备等加快普及,农用无人机在植保、农资调运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年来,福建积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农业投入品持续减量增效,全省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负增长,2024年化肥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4%,全省农药使用量连续13年实现负增长,2024年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13%;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行农业地方标准330多项,建设18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同时聚力打造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福农优品”,启用品牌管理数字化平台,覆盖全省70个县(市、区)的4000多款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推广农业“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74个畜牧县(市、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024年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农膜回收率超84%。
五年来,福建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一批重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完善,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障农民合法承包权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十四五”以来完成产权交易15571宗,成交金额105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97家、其中国家级88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超16万家,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供销农场”等模式得到推广,有效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下一步,福建将扎实推进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全省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贡献“三农”力量。(文/图 吴雯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