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缕传世香 点燃百亿产业梦——看“中国香都”指尖技艺如何“燃动”指尖经济
晒香 (陈志鹏 摄)
走进永春县达埔镇,这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千年芬芳。这里是“中国香都”,也是永春香文化的发源地与产业聚集区。作为泉州“世遗之城”的重要文化支点,永春深耕千年香脉,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香制作技艺”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以香文化赋能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向遗产要生产力,以文化谋发展。这不仅是“晋江经验”所蕴含的“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落地实践,更是泉州各县域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课题。
科技赋能 数字拓界
老香品走出新路子
“中国香都”产业园,宇宣香业的生产车间里,制香机高速运转,线香、沉香、檀香等产品有序包装出厂。据介绍,该企业主要借助淘宝、抖音、天猫、亚马逊等平台拓展线上市场。“当前企业采用的都是自动化生产,实现降本增效,大数据还能帮助我们精准开发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企业负责人潘文杰说,企业还在魁星书院设置研学配套活动,除了基础的制香,还有DIY香木手串环节,大家可以根据喜好打磨、串珠,最后带走的不只是手作,更是一份能长久留存的“香记忆”。“做这些,一方面是想让永春香文化‘活’起来。很多人知道永春产香,但不知道老手艺里的门道,通过动手体验,能实实在在懂它的工艺、知它的历史,但更核心是为了打造品牌。现在香企业不少,单纯卖产品很难让人记住,我们想通过这种的形式,打造品牌,把企业品牌和‘正宗永春香、有文化的香’绑定在一起。”
另一家龙头企业彬达香业,在1983年“曾氏香行”起步后,逐渐发展为集研发、生产、文创、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企业独创的“乌沉香”香方,经科学验证具有养生价值,成为企业转型的标杆产品。“要让香产业走得更远,必须靠科技赋能。”彬达制香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全介绍,企业一直积极与大院大所合作,就是要从“一根香”里挖出更深的价值,“传统香品有养生说法,但我们要让它有科学依据,赋予明确的康养价值。比如我们推出的乌沉香,就是联合科研团队研发的。产品经检测能消灭空气中八成以上的自然菌,还能通过挥发油成分舒缓神经、助眠。”这种“文化+科技”的路子,既能让老产业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也能让永春香从宗教用香、日常熏香,升级为真正的健康消费品。
践行“晋江经验”,发扬“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精神,永春香产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积极谋篇布局永春香电商网络,落地运营“中国香都”电商直播孵化运营基地,引导企业建立自主网络销售平台,同时与东方甄选、和平百茶等成熟平台合作,为香品网销“通电”。在跨境电商领域,永春鼓励企业入驻县级跨境电商集聚区,组建8批次考察团赴义乌研习“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构建政企联动的出海生态。
产业造血 文旅赋能
香经济激活县域振兴
“一缕传千里,跨海来拜香。”这句诗是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对其故乡永春香的深情赞誉。2006年,永春香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以永春香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千年技艺获得正式的文化身份认证。
发展至今,香产业已成为永春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带动永春培育超230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彰显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
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就业效应与民生改善。达埔镇作为核心产区,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以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制香,每月能挣四五千元,还能照顾家人。”一位从事晒香工作的村民话语中满是满足。香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竹材种植、物流运输、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繁荣,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发展格局。
永春香的魅力,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更延伸至文旅融合的广阔天地。在“晋江经验”要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的理念指引下,永春将香文化与本地旅游、生态资源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产业价值边界。
在彬达香文化创意园,游客可以参观制香工坊、体验香道表演、亲手制作线香。“建设香文化创意园,是我们顺应时代需求做出的选择。”曾建全介绍,“这些年能明显感受到,香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用途,大家对香文化、香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早在2011年就斥资建设园区,核心就是想打破香文化‘雅致高深’的壁垒,把千年制香技艺和非遗文化从手工作坊里‘请’出来,让普通人能近距离体验制香、了解香道,真正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这既是响应‘中国香都’品牌发展的号召,也是让老手艺在当代扎根的关键。”此外,永春香博物馆、香文化创意街等项目的落地,将制香体验、香道表演、香品展销等元素融为一体,让游客从“闻香”到“知香”再到“爱香”,“香+文旅”成为县域旅游的新亮点。
如今,香文化旅游已成为永春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了“文化体验促消费、旅游发展带产业”的良性循环。这种“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路径。
永春香的发展历程,是“晋江经验”在县域层面转化应用的鲜活样本。以文化传承为根,永春守住了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以政策创新为翼,永春赋予了产业腾飞的动力;以平台建设为桥,永春打通了走向全球的通道。如今,超141亿元的产业链规模、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印证着永春香文化“变现”的成功。
政策搭台 平台筑基
产业集群破局起势
“永春香传承了古代制香理念、配方,并融合了阿拉伯制香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文溪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永春香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更在原料与工艺上独树一帜:“我们以植物粘粉替代化学黏合材料,注重香药同源,赋予香品驱蚊、安神、净化空气等养生功能。”
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永春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林文溪介绍,一方面,他们坚持传承古法技艺,培养新一代香匠;另一方面,推动永春香从“祭祀用香”向“生活美学香”转型,并深挖其作为“海丝文化符号”的价值,打响永春香地理标志品牌。“为了破解小而不精的发展难题,我们构建了‘三链融合’模式,推动一、二、三产集群发展。”林文溪说。如今,“永春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强榜,成为文化IP与产业实体的双轮驱动。
IP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政府无形的推动。践行“晋江经验”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理念,永春县精准出台系列政策,为香产业保驾护航。今年5月,永春香全球供应链中心和中国香都香业选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为香产业注入新引擎。515平方米的香业选品中心汇聚百家企业上千款香产品,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对接。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燃香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香检中心已在仙游、西藏等地设立分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有力推动香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永春香产业从分散经营走向集群发展,形成了“研发—生产—检测—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闭环。
千年香脉,串联起传承与创新的脉络;百亿产业,书写着县域经济的活力篇章。永春香产业的勃兴,正是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生动实践,更印证了“晋江经验”在赋能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拥有着强大力量。如今,永春拥有制香企业300多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中国香都”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篾香生产、出口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永春香,它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延展,正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诠释着“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照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融媒体记者 叶虹羽 黄小玲 通讯员 陈菊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