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厦门    泉州    漳州    三明    龙岩    南平    莆田    宁德    平潭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博会·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_fororder_福建1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福建

马六甲华人颜天禄: 重燃郑和留下的火种

2018-05-14 15:34:4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尹小兵|责编:孟慧

【侨人视线 主推】【滚动新闻】马六甲华人颜天禄: 重燃郑和留下的火种

图为马六甲鸡场街街景

【侨人视线 主推】【滚动新闻】马六甲华人颜天禄: 重燃郑和留下的火种

图为颜天禄(前排左三)和父亲颜文龙(前排左二)参加鸡场街文化坊元旦倒计时活动。

                                                                                                                                                         资料图片

  600多年前,中国宝船载着郑和及其近万名随从,远下西洋,途经马六甲。华人由此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并在通向大海的河口往来经贸,繁衍生息。不知过了多少年,这片最初的“官厂”旧址、而后的华人聚居地有了一个充满闽南味的名字——“鸡场街”。

  30多年前,伴随时代变迁,鸡场街人去楼空,往日繁华不再,中华文化在此濒临失传。一对华人父子决定做出改变。“我们有这份责任。”忆起和父亲颜文龙共同修复鸡场街文化坊的这些年,身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对中国事务特使的颜天禄谈及往事,感慨良多。

  

  吸引华人回归

  穿过一座刻有“鸡场街文化坊”六个烫金字样的牌坊,一条蜿蜒的老街,行人如织。满目的大红灯笼,点缀着两侧林立的“福建会馆”、“林氏宗祠”等闽南风情建筑,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条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老城中心的街道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当时,70%的房子都荒废了,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纷纷离开这里。”和本报记者聊起当初的破败,颜天禄有些唏嘘。作为闽籍“华四代”,他和父亲颜文龙两代人都在鸡场街附近生活,早将这片华人世代居住的土地视为自己的根。

  根脉不保,何以立足?

  2000年,当时身为马六甲的行政议员,颜文龙发挥在政界和民间的号召力,在华人社区组织成立鸡场街文化工委会,开始着手老街的修复工作。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颜天禄,决定跟随父亲,一起“翻旧”老街。

  “我们不是开发,而是提升。”颜天禄特别强调这一点。为了取经,他和父亲曾经去过北京的王府井、厦门的中山路等多地考察。走过一圈之后,一个念头在这对父子心中逐渐清晰:恢复老街当年的繁华,不只是为了吸引游客来此观光,更是为了吸引华人重回这里生活。相比商业化,中华文化的保存更为重要。

  为此,面对民众起初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颜天禄和父亲挨家挨户拜访老街坊,耐心解释疏导。“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说服老百姓,如果不改变老城现状,这里的中华文化就会随之没落甚至消失。”

  当时,虽然颜文龙在政界担任要职,但鸡场街的修复和文化保存工作完全依靠民间力量,这意味着这对父子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甚至财力。

  房子翻新了,为了吸引更多人气,颜文龙父子提出在鸡场街开办夜市,鼓励大家来此摆商铺、做买卖。然而,最初,门可罗雀,为数不多的商家做的都是亏本买卖。颜文龙二话没说,自掏腰包,每月补贴商家,直到5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眼光不能只有三寸。”颜天禄还记得,最难的时候,他和父亲常常以此相互勉励。而今,眼见鸡场街重新找回生机,并且成为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那些辛酸都成了笑谈。

  注入年轻活力

  “父亲是开拓者,我是承前启后,把更多元素带进老街。”5年前,颜文龙年过耄耋,颜天禄接过父亲衣钵,成为鸡场街文化坊规划维护的主要负责人。

  对于这条老街,颜天禄“情有独钟”。40多年前,他在这里出生、长大,又在附近的华文小学念书,学会一口流利国语。老街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他的童年记忆。

  作为“70后”,颜天禄想让老街重现昔日风貌,更想为老街注入新鲜活力。在他看来,这份活力应是由内而外的,而这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

  为此,这些年,颜天禄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吸引他们关注鸡场街,一起参与老街的文化保存。

  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鸡场街都会张灯结彩,举行舞狮、武术等表演,这个传统已经保留了20多年。最近几年,颜天禄将写对联、唱新年歌等新颖的活动形式融入其中,邀请年轻人上台表演。

  “最多的时候,2000头‘狮子’一起舞动闹元宵,场面非常热闹。”颜天禄说。渐渐地,鸡场街又如过去那样,成为当地老中青三代华人共同的文化家园。

  不仅如此,颜天禄还带领一群年轻人成立了一个中文网络电台,名为“听见马六甲”,定期传播当地华社的活动信息。新媒体的无限触角,让更多人知道鸡场街,来到鸡场街。

  如何让这些年轻人更愿留在老街?颜天禄决定扩大观光夜市的规模,在保存文化的同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每到暮色降临,老街灯光点点,人头攒动,青春洋溢的面庞言笑晏晏,一如往昔繁华景象。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做法。”沿着父亲的足迹,颜天禄在鸡场街留下了自己的印记。5年的用心经营,也让他更深地体会到父亲当年坚守中华文化根脉的不易。

  不过,不论面对怎样的质疑、批评甚至诋毁,父亲的教诲让颜天禄从未有过一丝犹疑。“父亲告诉我,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保存中华文化,即便再辛苦,都要坚持做下去。”

  延续文化交融

  在鸡场街文化坊的20多条街道中,有一条颇为与众不同。短短500多米的老街,汇聚了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几大宗教的建筑,这样的场景在世界各地恐怕都不多见。

  过去几百年间,在这条名为“亲善街”的老街上,马来裔、华裔、印度裔等马来西亚三大族裔的民众和睦共处,亲如家人。

  “我们沿用鸡场街的名称,而不是改名为唐人街,就因为这是一个包容的地方。”颜天禄说。在恢复鸡场街原貌时,他和父亲两代人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保留老街上各族裔民众相处融洽、相互融合的传统。

  其实,文化交融的种子,早在600多年前就已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当年,郑和的一些随行人员定居马六甲,与当地马来族通婚,后代被称为“峇峇娘惹”。他们讲马来语,却在结婚时身着汉服。他们不会用筷子,却在吃饭时使用来自中国的碗碟。

  “峇峇娘惹吸纳了马来人的生活习惯,但仍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中马友好往来的象征。”为此,颜天禄特意完整保存了鸡场街附近的峇峇娘惹祖屋,以此直观呈现这个族群如何兼纳文化,如何融入当地。

  正是因为秉承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华人在异乡扎根,发展,与其他族裔往来互通,最终成为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这么多年来,颜天禄和父亲始终不懈传承这份文化基因。“无论是在鸡场街的修复保存过程中,还是在担任地方行政议员时,我和父亲在捍卫华人权利的同时,总是不忘努力维护其他族群的权利。”

  如今,在鸡场街临河一侧,当年郑和第一次踏上马六甲的登岸处,有一块“马中友好植树广场”,马中友人共同栽种的大树,在友谊与岁月的浇灌下,今已亭亭如盖。

  而在鸡场街不远处,颜天禄和父亲的办公室内,一面墙上挂着多年来当地各族裔民众送给他们的牌匾。其中一列有10块:“德政可风”“品望昭扬”“才孚重望”“众望所归”“勋猷卓著”“发扬体育”“四海同钦”“德建名扬”“任重道远”“华社增辉”。放眼望去,绵绵不绝,光这一面墙上便挂了20多列。

  像这样的墙,足足有五面。

图片默认标题
【HI老外主推】【龙岩州】【移动版】【Chinanews带图】非洲法语国家学员来龙岩学习中式烹饪技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