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泉州以“县强、镇兴、村富”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以点带面、全域共进”的创新实践,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板。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关键靠项目,突破在招商。平潭围绕海洋、旅游等优势资源,谋项目、忙签约、办活动,全力以赴拼出招商引资新天地。
  • 今年漳州市争取到5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包括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2个、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3个。项目将有助于漳州斗鸡、中国番鸭(福建番鸭)等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
  • 近年来,南安市全面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双向奔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平潭民宿破“卷”升级
    平潭综合实验区进一步优化民宿备案相关制度,积极鼓励经营者寻求突破,加快打造高品质旅游民宿,逐渐走出一条规范化、集群化、差异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民宿(含承诺备案)数量达513家859栋。
  • 福州长乐琴江:剑胆琴心卫海疆
    如今,漫步琴江满族村,将军行辕、旗人街、城门等古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水师旗营的整体格局。定心门、台阁、南瓜饽饽等满族文化风俗,在这里代代相传。
  • 近年来,乍洋乡紧扣“农旅、文旅、产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宝鉴宅村优越的生态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浓郁的畲族风情,以传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助力打造特色畲乡文旅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作为妈祖文化发祥地,近年来,莆田大力建设“妈祖故里文化名城”,持续打响妈祖文化国际品牌。
  • 泉州市利用文旅产业繁荣的难得契机,做足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工作,推动文化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蹚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之路。
  • 从晋江畔的龙舟竞渡到清源山下的越野奔跑,这座千年古城通过“体育+文旅”的深度实践,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城市经济“火起来”,为全国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泉州样本”。
  • 福建:台创园里耕耘忙
    走进部分台湾农民创业园,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间地头、设施大棚、高山茶园,广大台农抢抓农时,努力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 平潭上楼村实现美丽嬗变:两岸一家亲 乡村共振兴
    自2016年底试点两岸社区融合以来,拥有380多年历史的平潭海坛街道上楼村吸引了一批批台胞入驻。如今,这座“网红村”已逐渐成为岚台基层交流交往的一扇窗口,两岸共建共融共享的美好愿景在此照进了现实。
  • 福建省税务局正式出台《关于实施促进民营企业合规经营 维护法治公平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推出“20国(地区)”跨境投资税收锦囊,多举措力促民营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 厦门市司法局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引擎,通过平台集成、服务创新、资源聚合,构建起“全链条、专业化、国际化”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的法律服务。
  • 3月25日,《福建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通过,不仅统筹发展和安全,更以法治力量推动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转型。
  • 涵江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单位,在木兰溪入海口设置“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开展以蓝碳增汇模式进行的替代性修复,以“生态+执行”模式不断织密“海上森林”,优化木兰溪流域生态司法保护。
  • 厦门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厦门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持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逐浪前行”的澎湃足迹。数据显示,厦门70%以上发明专利源自民企,近九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自民企,厦门百强民企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达17.82%。
  • 泉州:智能育苗助力春耕备耕
    农业新科技加速赋能春耕备耕。3月3日,记者走访了泉州市水稻、果蔬等育苗基地,科技化、规模化的育秧育苗模式正在为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 漳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吸引了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更通过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将学术研究的“智慧火花”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成功架起了一座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人才产业融合之桥”。
  • 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创新浪潮下,洛江积极推动各方拥抱人工智能,激发起源源不断的城市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 3月26日,龙岩市新罗区厦兴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内,现代农业“黑科技”解锁春耕全新打开方式。当天,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的再生稻AI智慧农场项目正式启动。
  • 依托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园(泉州园区),以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为算力支撑,立足智能制造优势,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标杆场景在泉州市加速涌现。
  • 福建省深化闽江流域综合治理  守护水生态 畅享绿生活
    福建把改善流域水质、提升优质水占比、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摆在突出位置,将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努力探索流域保护治理新路子。
  • 解锁福建首个“万种园”背后的生态密码
    全球植物园约3700个,但能够引种保存1万种以上活植物的植物园,仅有20多个;在我国200多个植物园中,此前也只有7个,包括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多年潜心耕耘,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终于成为福建首个“万种园”。
  • 日前,修订后的《厦门市水系生态蓝线管理办法》经厦门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办法》通过划定水系生态蓝线,明确保护范围,规范建设活动,统筹水安全、生态保护与城市
  • 作为福建母亲河,闽江生态保护事关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近日,闽清县正式启动闽江流域水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以更高标准落实省市治理要求,让闽江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 在福州,广大企业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提升福州“绿色实力”。
  • 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10.8万亩、森林抚育29万亩、封山育林9.5万亩。各造林类型、造林任务正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