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老外在福建   |    直观中国    |    融播报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泉州市利用文旅产业繁荣的难得契机,做足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工作,推动文化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蹚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之路。
  • 从晋江畔的龙舟竞渡到清源山下的越野奔跑,这座千年古城通过“体育+文旅”的深度实践,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城市经济“火起来”,为全国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泉州样本”。
  • 平潭积极响应号召,深耕“土特产”领域,挖掘特色农产品,提升品质、拓宽销路。同时,依托海岛风光与民俗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吸引八方游客,全力描绘活力乡村新画卷。
  • 3月25日,罗源县中房镇“桃经济宣传周”活动在漫山遍野的粉色云霞中拉开帷幕。蜿蜒的山道上,游客们举着相机穿梭于花海间,孩童的笑声与无人机的嗡鸣声交织,这座古村因桃花的热烈绽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福建:台创园里耕耘忙
    走进部分台湾农民创业园,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间地头、设施大棚、高山茶园,广大台农抢抓农时,努力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 平潭上楼村实现美丽嬗变:两岸一家亲 乡村共振兴
    自2016年底试点两岸社区融合以来,拥有380多年历史的平潭海坛街道上楼村吸引了一批批台胞入驻。如今,这座“网红村”已逐渐成为岚台基层交流交往的一扇窗口,两岸共建共融共享的美好愿景在此照进了现实。
  • 3月22日,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之际,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的金门供水海底管道入海点,迎来一拨特殊的客人——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的推动者、参与者及金门乡亲代表。
  • 截至3月14日上午10时,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安全稳定供水超4000万吨,日均供水量2.1万吨,占金门县自来水厂日常供水总量的81.9%。
  • 从今年开始,清流台创园将通过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细落实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台商台农到清流投资创业。
  • 2023年9月,厦门出台《关于支持鼓励台胞来厦参加船员培训和申请证书的若干措施》,为台胞来厦参加船员培训、考取大陆颁发的船员证书,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 厦门市司法局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引擎,通过平台集成、服务创新、资源聚合,构建起“全链条、专业化、国际化”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的法律服务。
  • 3月25日,《福建省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通过,不仅统筹发展和安全,更以法治力量推动房屋使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转型。
  • 涵江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单位,在木兰溪入海口设置“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开展以蓝碳增汇模式进行的替代性修复,以“生态+执行”模式不断织密“海上森林”,优化木兰溪流域生态司法保护。
  • 福州市纪委监委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专项整治,指导农业农村部门开发建设“三资”数字管理系统,部署开展“三资”领域全链条治理提质增效行动等,推动“三资”管理系统化、数字化、规范化、长效化。
  • 厦门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厦门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持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逐浪前行”的澎湃足迹。数据显示,厦门70%以上发明专利源自民企,近九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自民企,厦门百强民企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达17.82%。
  • 泉州:智能育苗助力春耕备耕
    农业新科技加速赋能春耕备耕。3月3日,记者走访了泉州市水稻、果蔬等育苗基地,科技化、规模化的育秧育苗模式正在为新一年的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 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创新浪潮下,洛江积极推动各方拥抱人工智能,激发起源源不断的城市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 3月26日,龙岩市新罗区厦兴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内,现代农业“黑科技”解锁春耕全新打开方式。当天,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的再生稻AI智慧农场项目正式启动。
  • 依托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园(泉州园区),以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为算力支撑,立足智能制造优势,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标杆场景在泉州市加速涌现。
  • 厦门城镇化率超90%,农村人口少,耕地紧缺,但也有农村距离城市近的先天优势,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厦门市科技特派员立足本地实际,将城市资源送下乡,成为厦门乡村振兴的一股中坚力量。
  • 福建省深化闽江流域综合治理  守护水生态 畅享绿生活
    福建把改善流域水质、提升优质水占比、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摆在突出位置,将闽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努力探索流域保护治理新路子。
  • 解锁福建首个“万种园”背后的生态密码
    全球植物园约3700个,但能够引种保存1万种以上活植物的植物园,仅有20多个;在我国200多个植物园中,此前也只有7个,包括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多年潜心耕耘,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终于成为福建首个“万种园”。
  • 在福州,广大企业从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提升福州“绿色实力”。
  • 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10.8万亩、森林抚育29万亩、封山育林9.5万亩。各造林类型、造林任务正有序推进。
  • 如果要选择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省份,在福建,绿色一定最具竞争力。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6年蝉联全国第一,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绿”省份。
  • 近年来,寿宁县大胆创新,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探索推出独具特色的“红色碳汇+科技”生态产品,成功搭建红色旅游、生态保护与碳汇开发协同发展模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注入强劲动力。